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丰收锣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丰收锣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欣赏《丰收锣鼓》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聆听乐曲,感受丰收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欢庆丰收的喜悦之情,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热爱生活,逐渐喜爱民族音乐。
2.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乐曲欣赏,了解民族管弦乐队以及民族乐器的常识。
2.通过分析乐曲的情绪、节奏、速度、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音乐表达的秋 天丰收的气氛。
3.通过参与即兴探究与创造活动,了解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初步体验民族乐器 的表现力,培养打击乐合奏与节奏创编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曲作者、乐队编制和“螺蛳结顶”旋法。
2.能够哼唱乐曲主题,听辨主奏乐器的音色,排列乐器出现的顺序。
3.能够用“螺蛳结顶”的旋法进行锣鼓演奏,能随着主题旋律舞动。
4.能够参与探究与创编的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分辨音乐结构,体验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表现秋色美景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辨不同民族乐器音色的变化,并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教师:教师: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有关秋收的诗词。(此处给出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为参考)
学生回答。
教师:看到这一派丰收景象,大家认为农民们将以什么方式庆祝呢 学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等。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想象并描绘秋景、秋收的场景,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教学一—感受想象,逐步认知。
1.片段欣赏
教师出示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图。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听下面几个敲锣打鼓的片段,请大家说一说哪一段更能表现丰收的愉悦心情 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播放几个不同速度、节奏特点的锣鼓片段)
学生聆听乐曲片段,回答问题。
2.初听全曲
(1)教师:请欣赏一首欢庆丰收的民族管弦乐曲,想象你感受到的丰收景象,听后请同学们讨论每幅丰收景色是由哪些乐器按照怎样的顺序演奏的 学生聆听乐曲,思考、回答问题。
演奏乐器:堂鼓、唢呐、锣、排鼓、镲、二胡、琵琶、竹笛、扬琴、木鱼、云锣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乐器组别,进行简单的乐器回顾或介绍(出示图片),将各类乐器归入乐队编制(出示民族乐队编制图:)。
(2)教师:乐曲表现的画面主要分为收割劳动,你追我赶;歌唱生活,欢快欣喜;秋天美景,愉悦欣然;欢庆丰收,热烈狂欢。请你们从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的变化,排列画面顺序,并说明原因。(出示四幅相应图画)学生:·
说画面一:收割劳动,你追我赶(热烈、欢腾)。节奏明快,速度较快,锣鼓段情绪高涨。
画面二:歌唱生活,欢快欣喜(歌唱、跳跃)。旋律富歌唱性、抒情性,节奏轻快。画面三:秋天美景,愉悦欣然(抒情、活泼)。散板,音乐优美柔和。
画面四:欢庆丰收,热烈狂欢(激情、沸腾)。节奏紧张急促,强而有力;音乐激烈快速,气势宏伟磅礴。
【设计意图】
听辨民族乐队各种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情绪、力度、速度,通过将画面与民族乐器音色效果相对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
3.介绍曲作者:
教师:这样一首富有浓厚山东风格的民族管弦乐曲是出自作曲家彭修文、蔡惠泉之手。(作曲家简介)
【设计意图】
熟悉主题旋律,感受旋律特点,增强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能力,使他们感受音乐作品风格,了解作曲家。
3.分段欣赏——细致分析,加深体验。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不难发现这首乐曲分为四段,为了更好地欣赏、理解这首作品,我们一起来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
教师:聆听引子,请你们说一说这段音乐把我们引入到什么情境中 为什么 学生:这段音乐雄厚、响亮、气势宏大,把人们带入到喜庆丰收的热烈场面中。
(2)欣赏第一段音乐
教师:请大家聆听第一段音乐,想一想乐曲节奏、旋律有何特点 这段音乐让人联想到哪些情景
学生:相同的节奏和旋律的重复运用体现出人们在劳动中“你追我赶”的忙碌场景;多处切分节奏型的运用增强了动感,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3)欣赏第二段音乐
教师请大家聆听第二段音乐,回答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以怎样的方式表现“人们的歌声”的
学生:乐曲以弦乐和笛子重复呼应的旋律表现了“人们的歌声”。
学生视唱教材谱例三四五,感受作品优美的旋律及作品表达的高兴喜悦的心情。(完成教材课后自我评测第二部分——填上恰当的字母标记)
(4)欣赏第三段音乐
教师:请大家聆听第三段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何特点 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不同主奏乐器弹奏的音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先是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然后笛子以明亮的音色和散板的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奏出,犹如阳光下碧波粼粼的水库。整段音乐仿佛表现了人们在劳动休憩时欣赏丰收美景的场景。(完成教材课后自我评测第三部分——填上恰当的字母标记)
(5)欣赏第四段音乐
教师: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担任主要演奏住务的乐器是民族乐队中的哪类乐器
学生:打击乐器。
教师:这是一首以打击乐器中锣鼓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那么乐曲中的锣鼓乐器起到什么作用太点是答
学生:制造热烈欢腾的气氛。
4:再次完整聆听全曲:对照字母结构图,分辨、记忆音乐结构,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
5.了解“螺蛳结顶”创作手法。
教师:仔细聆听下面的锣鼓段,找出句与句之间的特点。
教师播放第四部分打击乐华彩段音响。
学生:对话式,一问一答;从长句逐步变换到短句。
教师: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按一定层次递减这两个特点是我国打击乐旋律常见的“螺蛳结顶”手法。通过逐步地紧缩,呈现“螺蛳”效果:(出示“螺蛳”图片)。请同学们模仿老师击打的节奏,感受螺蛳结顶。
,学生模仿。
三、探究与编创
1.教师:刚才大家聆听了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乐器,演奏一段锣鼓乐吧。
教师出示锣鼓谱(教材第27页“做一做”),然后进行指导练习。
学生:(1)分声部挥拍读节奏谱。
(2)分声部用肢体语言击打节奏(拍手、拍腿、跺脚等)。
(3)按总谱做声势合奏(拍手、拍腿、跺脚等)。
(4)用相应的节奏乐器分声部演奏。(注意纠正乐器演奏方法)
(5)打击乐合奏。(注意声部间的速度一致和音量均衡)
. 2.教师:我们一起演奏了教材中的节奏乐谱,现在大家能否自己来当小小作曲家,模仿刚才的鼓谱,编创一段节奏谱来表现“丰收”的热闹场景呢
教师:大家观察上例节奏谱,鼓与小锣、小镲的节奏哪个较密集、哪个较疏散
学生:鼓的节奏较密集,小锣、小镲的节奏较疏散。
教师:为表现“丰收”的热闹场景,鼓的节奏型需要选择较密集的节奏型。但因为小锣、小镲同为金属乐器,带有回声,故在创编时务必选择时值较长的音符。另外,又为区分二者的音色,在创编时二者的节奏可“填缝儿”进行。
学生创编完成后,选出较好的创编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性表演,让学生运用现有乐器更深刻地体会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在活动中切身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并通过表演或创作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了一些认识,也从各个方面了解、感受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与魅力。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希望大家能够多欣赏中国的民族音乐,成为未来民族音乐的真正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