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施教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但学生刚进入高中,并且学生基础一般,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而且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尚未掌握,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学生对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内在联系不易理解。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等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还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深度探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的变化,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变量,理解从春秋到战国,华夏认同的形成和华夏族范围的扩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二、通过理解经济发展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三、通过铁犁牛耕的出现到井田制瓦解到地主阶级兴起,一步步推导到变法运动,形成证据链,再结合图片,史料,教材等分析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
四、了解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源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老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理解民族认同的含义,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地图对比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以及讲授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周天子被射中肩膀的历史史实,理解周秋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一、时局之变(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华夏认同、民族融合)
通过春秋和战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教授学生关于春秋以争霸为主和战国以兼并为主的区别,同时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周朝的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
向学生展示一则关于华夷族之别慢慢消失的材料,解释因为春秋战国各民族频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原周边各民族逐渐产生并增强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华夏族更加稳定且分布更加广泛。
二.变化之因(经济发展)
提问学生春秋战国出现如此巨大变局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学会从经济发展(生产力)角度思考。
帮助学生进行推导: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出现——分封制的经济被动摇——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继续向学生教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分别从农业,工商业两个角度分析。
农业上,向学生展示铁犁牛耕的图片,解释春秋战国逐渐推广的铁犁牛耕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力的突破产生的巨大作用;以及一系列的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等等。
工商业上,通过阅读书本上的史料阅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细密化,货币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出现了如齐国临淄等一系列的中心城市。并展示课本上的各国货币图,显示当时时代货币的流通,同时利用货币的不统一显示社会的分裂和混乱。
三.应变之策(变法运动、百家争鸣)
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和社会动荡的局面,当时时代的统治者和人民是如何应对的?
分别从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反映社会思想的百家争鸣两个方面解释“应变之策”
(1)变法运动。面对社会失序,新兴地主阶级为富国强兵、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以秦国商业变法为例介绍变法运动。
首先点明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旧秩序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同时引出变法的目的(直接原因)即富国强兵。
将商鞅变法的措施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并分别对应讲解每一个措施的意义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古代一直沿用的主流经济政策
统一度量衡——发展了经济,为之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旧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
废分封,行郡县——为之后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做准备
军功爵制——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
分析具体措施的对应意义之后,总结商鞅变法的总体的历史意义: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这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百家争鸣。面对社会失序,不同思想家代表不同阶层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形成百家争鸣。展示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及代表人物的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提问学生百家争鸣是否有共同的思想指向?在争鸣中有没有共鸣?
——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四、归纳小结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局与发展的时代,面对社会变局,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时代机遇才能在乱世中出世,错过机遇则被历史淹没。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秦国能够在春秋战国的激烈竞争中获胜?
【课后反思】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分为时局之变,变化之因和应变之策。内容环环相扣。重点在于正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难点在于全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采取情境教学法和史料分析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思维导图,梳理时空线索,加深理解记忆。
社会转型时期涉及到许多的内容,学生对社会转型本身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这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时期。教师在课堂讲解时需要让学生把握总体的阶段特征,再细讲到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方面。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