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正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谐了民族关系
C.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D.发展了民族经济
2.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这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 )
A.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 B.保障了民族地区的全面自治
C.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需要 D.适合所有多民族国家的制度
3.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4.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5.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6.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策略:一是“内华夏而外夷狄”,也就是协调“华夷关系”;二是“因俗而治”,也就是在保证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些措施表明( )
A.和抚夷狄是古代统治者施政要点 B.历代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危害民族关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渊源
7.据1953年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8.2009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4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1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40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931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全面普及 D.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得到彰显
9.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一修改有利于( )
A.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消除各民族出现差距的根源 D.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开展
10.下表为1952~2002年部分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学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1952 0.06 0.45 1.02 20.94 467.31
1965 0.62 3.05 5.30 95.41 1124.44
1979 1.68 6.20 34.78 628.39 61.25 1685.50
1992 2.71 14.17 42.53 627.99 83.39 1913.65
2002 4.22 56.70 60.14 1093.22 89.68 1813.33
A.政府始终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C.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D.地方的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11.2020年夏,习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总书记深情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旨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12.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第一款中“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这一修改的宗旨是( )
A.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社会和谐 B.完善民族关系问题的立法
C.落实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措施
两汉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 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治理好民族事务共同的积极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历次宪法修正时的明确和坚持,直至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些信息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保障,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和对法制化建设的作用,B、C、D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没有强调该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所有多民族国家,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多数,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与民族平等、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祖国统一大业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只有确认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份,涉及对民族交融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非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大,并且和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相符,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因俗而治”以及“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一定相似性,D项正确;古代统治者的施政要点是巩固统治而非和抚夷狄,排除A项;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以巩固统治为主,而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项;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不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存在零和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此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B错误;村民自治制度是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故D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获得发展,体现了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故选D项。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提升,并不代表“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基本消除”,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9.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可知,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我国宪法的上述修改就是使得社会主义事业更加蓬勃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材料所述为1952~2002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的发展状况,由此可得出,在这一时间,特别是1978年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均有较快、较好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故选B项,排除C项。“文革”时期教育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而不是所有的“地方教育”,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脱贫以及实现小康而非国家统一,排除B项;高度自治的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地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18年3月修订后的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第一款中加入“和谐”的表述,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完善和发展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社会和谐,A项正确;加入“和谐”的表述,只能说明政府重视完善民族关系,不能说明此问题是立法上的完善,排除B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自1954年宪法明确提出后,早在2018年前已经落实,排除C项;1954年宪法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实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1)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都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我"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措施:设机构进行管辖;派驻军队(军镇屯戍)加强边疆防御;向边疆地区传播汉文化;建立驿站,密切联系;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特点:治理方式多样,以笼络安抚为主;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
(2)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平等,实行区域自治。
治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积极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可根据材料“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得出设机构进行管辖;根据材料“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得出派驻军队(军镇屯戍)加强边疆防御;根据材料“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可得出向边疆地区传播汉文化;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得出建立驿站,密切联系;根据材料“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可得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第二小问的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中“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再从创新、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得出治理方式多样,以笼络安抚为主;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
(2)第一小问的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可得出坚持民族平等,实行区域自治;第二小问的政策可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积极作用可以从对少数民族的利益的保护、对边疆地区的开放、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得出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