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散步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文《家园落日》等。二、创作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 1985 年,作者通过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经历,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三、文体常识《散步》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即形式上比较自由,但主题集中明确。四、字词梳理1. 重点字词拼音分歧(qí) 蹲下(dūn) 熬过(áo) 水波粼粼(lín)2. 重点字词解释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信服:相信并佩服。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交代了散步的地点是“田野”,人物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第 2 - 5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散步的起因。春天来了,母亲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我”想让母亲出去走走,于是一家人决定去散步。在路上,母亲和儿子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母亲想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想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第三部分(第 6 - 8 自然段):着重叙述了分歧的解决过程。“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而陪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母亲却改变了主意,选择走小路。这一转变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最终,“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过了小路。第四部分(第 9 自然段):以母亲改变主意结尾,再次强调了这次散步所展现的家庭温暖和亲情力量,突出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担当。同时,“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六、重点句段赏析1.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赏析:这段环境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氛围,也暗示了生命的蓬勃与延续。2.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赏析: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描述,体现了家庭中的秩序和角色,为下文的分歧与解决做铺垫。3.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赏析:这句话含义深刻,它象征着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重任,对家庭有着使命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的珍视。七、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理解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揭示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八、写作借鉴1. 以小见大:通过一次平常的散步,反映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家庭伦理。2. 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细腻,使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3. 环境烘托:通过对初春田野景色的描写,为文章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衬托了人物的心情。九、自我检测题1. 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分歧(qí) 拆散(chāi) 熬过(áo) 粼粼(líng)B. 蹲下(dūn) 霎时(chà) 嫩芽(nèn) 铺着(pū)C. 背起(bèi) 信服(xìn) 鱼塘(táng) 桑树(sāng)D. 责任(zé) 温馨(xīn) 毕竟(jìng) 强壮(qiáng)2.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B.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C. 信服:相信但不佩服。D.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3. 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的“熬”字用得好,为什么?4. 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 文章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答案1. D2. C3. “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严冬里度过的艰难,也表现出“我”对母亲能平安度过寒冬的欣慰。4. 这句话含义深刻,它象征着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重任,对家庭有着使命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的珍视。5. 文章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