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一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5年历史一轮复习时空定位【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社会形态 时期 社会特征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五年高频考点整理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19 【Ⅰ】24·王位继承制度 【Ⅱ】中国古代农业 水利工程修筑与国家集权关系 【Ⅲ】24·宗法制 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4.江苏·二里头文化1.天津·青铜冶炼业 1.江苏·土地制度2020 【Ⅰ】春秋时分封遭挑战 【Ⅲ】先秦经济发展货币形制变化的原因 41.西周的政治制度 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江苏·手工业(冶金业)1.天津·土地制度 1.海南·分封制2021 【Ⅱ】24·西周采邑制度 1.广东·西周文化传播 1.湖南·《诗经》考情分析考查内容:考查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集中在政治史。1.早期政治制度发展与“天下共主”的形成;2.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的内涵与影响;3.商周时期的德治传统。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因此是高考的常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1.时代特点:2.代表性古人类:距公的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时间:特点:旧石器时代尖状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已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1.时代特点:2.父亲系氏族社会生活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特点:时间 文化遗存 分布位置 生活特征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1万年 元谋人 长江中上游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北京人 海河流域 丁村人 黄河中下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7000 —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原始种植农业家畜饲养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定居生活,修建村社祭坛神庙氏族部落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4.代表遗址1、通过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认识其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复习要点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学通练透(2020北京学业水平考试,3分)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 遗址分布星罗棋布C. 部落联盟战争频繁B.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A(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3分)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一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遗址群内,相继发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清理出稻田遗迹。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①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一带②遗址规模大,数量多,已经显示了社会等级③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④为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提供重要史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B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产生的过程(2021山东聊城高三模拟,3分)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特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众多文化遗存,可以从实物形态上证实贫富分化、私有制的产生,以及从部落向国家演变的过程,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C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但同时出现了聚合发展的特点。(一体)所谓“多元”,是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所谓“一体”,是迁徙、交流与融合结成一个有共同认知、传承的民族复合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特征(2020山东高三模拟,3分)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夏朝取代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的“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画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2、通过甲骨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我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复习要点通过甲骨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我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D商朝时,“臣”的身份本是商王或贵族身边的仆役。在甲骨卜辞中,常见某“小臣”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或对平民进行管理的例子,这类卜辞显示了商王使用自己的仆役参与国事工作。据此可知,早期政治( )A.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 逐渐形成了内外朝制度C.具有明显家国一体色彩 D. 宗法家族色彩比较明显(2017·课标全国I,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A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1、读标题 阅读标题,包括图的名称和简介,把握历史地图的主题。2、看图例 地图图例是集中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和指标的说明。3、联教材 要把历史地图与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4、重细节 注意图中的细节,对地图细节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挖掘隐藏在图中但是没有在教材上呈现的内容。(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021 福建卷·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 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CD文化特征 出现象形文字——甲骨文。 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 形成礼乐文化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 以血缘沟纽带的贵族政治。 将国家权力与宗族权力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 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特征 生产工具以木石为主。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经营方式,奴隶在井田集体劳作。部落的形成与发展1.三皇时代: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五帝时代:炎黄部落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万邦” 时代黄帝早期国家的统治1.夏朝——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建立:(2)世袭制:(3)国家管理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4)文化遗存: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 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B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D2.商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族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3)文化成就①文字: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已是一种成熟文字。②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4)国家管理商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 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内外服制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5)影响范围: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C商代的占卜多由贞人(巫人)解释并宣示神意。从已经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后期的范围则大为缩小;前期的卜辞多为贞人的解释和发布,后期则成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了商代( )A.商王不得不借助神权来维护其统治B.巫人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C.神权对王权的巩固存在着双重效应D.商王把持着沟通人神间沟通的特权C3.西周的统治(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2)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象:诸侯义务:诸侯权力: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内容: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等义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分封制(权力的分配)宗法制(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表)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里)影响:积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消极:诸侯有较大权力,为割据争霸埋下了隐患。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分封制『核心考点深化』西周分封制度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多分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广东单科·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A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影响:(1)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________和________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__________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最大特点:________________。分封制财产土地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大宗宗法制『核心考点深化』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3)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4)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5)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概念阐释】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核心考点深化』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影响(1)西周统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封建政治: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如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绝对君臣隶属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3)社会习俗:影响民众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修撰家谱和百家姓丛书、建设宗祠家庙等社会习俗。(4)思想观念:“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2019·课标全国Ⅲ,24)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016·课标全国III,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ABB“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礼乐制(1)概念:(2)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3)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4)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2015·上海单科·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2013·山东高考,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AB4、商和西周时期的经济农业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商业 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货币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概念阐释】 井田制: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政策出台标志其瓦解。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逐渐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国君形同傀儡。一些卿大夫的家臣也趁机干预国家事务,权势甚至超出主人。这反映出( )A.传统统治秩序趋于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C.君主专制制度曲折发展 D.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A“我从哪里来?”关于自己姓氏的来源是每个华裔关注的话题之一。这是因为( )A.姓氏制度是自古以来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B.便于国家管理、社会治理C.追远思亲,受血缘宗亲的文化心理影响D.分封制和宗法制长期影响的结果C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 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 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礼记·表记篇》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据此,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 )A.说明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传承了敬天保民的思想C.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D.决定了国家制度的设计AB夏商周三代对后世文明的奠基文字沿革宗法观念政治制度民族观念传统文化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了成熟的体系,甲骨文和金文(青铜铭文)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重视血缘、凝聚亲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强化了华夏民族的身份认同感。最高权力虽然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但集权的雏形已经出现,并被后世所继承。三代萌生的华夏一体民族认同观念,使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始终没有中断,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互动融合,最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选必修知识连接 选择性必修 2农 牧 业 产生起源意义手 工 业 纺织业陶瓷业冶金业大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南稻北粟)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生产关系: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①大约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①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选必修知识连接 选择性必修 2原始商业社会生活(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3)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原始社会后期,集镇的雏形出现。(1)居住形式: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农业产生后,新时期时代人们筑屋定居。(2)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多营建于北方,后形成地上建筑。(3)原始村落:兴隆洼遗址(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距今8000年)华夏第一村(4)道路交通: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的足迹形成“路”选必修知识连接 选择性必修 2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民居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的结构:木构抬梁结构。①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中心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①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②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作为货币 ;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④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⑤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种类繁多。司母戊鼎、何尊及铭文“中国”、青铜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不能随意买卖)古代法治民族及对外关系文化(1)文字: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西周时期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2)天文历法:甲骨文中有对日食的记载,世界最早的记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的殷历,干支纪日法。(3)思想:①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②天人合一:相信上天和鬼神,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③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④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⑤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具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战国法家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选必修知识连接 选择性必修 2 、3书刊学校教育灌溉工具礼教学在官府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选必修知识连接 选择性必修 2 、3利用陶器汲水灌溉;桔槔杠杆原理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阶段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地区不平衡、兼收并蓄1. 文化:(1)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汉字(刻画符号)绘画(原始图画)戏剧处于起源阶段。(2)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2. 政治:(1)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3)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反映“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3. 经济:(1)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新石器晚期原始农业产生: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②地域差别:南稻北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养业为辅。④生产方式:集体采集和狩猎;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手工业: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4)商业:原始商业、物物交换、偶尔进行、原始贝币(5)新石器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谢谢There's no shadow left from the swallow. There's a sound from the wild goos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