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2张PPT)+讲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2张PPT)+讲课稿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同学们平时有读过或者了解过什么杂志吗?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彷徨、呐喊、觉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标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及作用
一、国人之彷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北洋军阀将领冯国璋、曹锟、段祺瑞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背景——在政治上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袁世凯复辟帝制
军阀混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合影
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封建礼教)的逆流。
政局混乱,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政局混乱
1912
1914
1915
1.背景——在思想上
材料一: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当时民众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民众思想落后,愚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民众思想仍愚昧麻木,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材料二: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上:政局混乱,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思想上:民众思想仍愚昧麻木,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新生的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所诞生的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和平安定与繁荣,反而又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
中国民主革命何去何从?
彷徨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898.6-9
19世纪60年代年代到90年代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1
洋务运动
学器物
戊戌变法
学制度
辛亥革命
创民国
最终破产失败
失败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1840年
开眼看世界
到底如何才能救中国?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
一、国人之彷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
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应该如何挽救中国?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文人之呐喊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开始标志
“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新青年》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至1917年,单期最高发行量已有1.6万多份。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结合教材,指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
蔡元培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时北大的好多学生仍是原来京师大学堂老爷式人物。他们上大学无非是混资格、找靠山,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读书、研究学问,没有多大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讲课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学校内封建复古的腐朽思想到处泛滥,校风腐败到极点。
——胡国枢《蔡元培》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鲁迅
李大钊
北大图书馆主任
北大中文系讲师
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
北大文科教授
胡适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不久《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根据材料,分析并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所说的“仁义道德”指的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是什么?
封建礼教
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推翻吃人的社会
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陈独秀发表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是什么?
民主
科学
只有民主和科学
可以救治中国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陈独秀发表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是什么?
民主
科学
只有民主和科学
可以救治中国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内容:2.提倡民主与科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改良”?
主张进行文学改良,以白话文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内容:③倡导文学革命,
提倡白话文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胡 适
鲁 迅
陈 独 秀
二、文人之呐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三、国民之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及作用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描写了民国初年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的故事。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1919年《大公报》有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按礼教上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向光明的人生大陆前进。”
材料一: 两则故事
作用: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冲破礼教
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学校 序号 人物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 …
1924年北京 大学 序号 人物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 …
14 孔子 1
材料二: “最崇拜的人”问卷统计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两次问卷统计的数据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现象?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913年 江苏第一师范学校 序号 人物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 …
1924年北京 大学 序号 人物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 …
14 孔子 1
材料一: “最崇拜的人”问卷统计
作用: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国民觉醒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其时,老师辈的《新青年》群体、学生辈的《新潮》群体、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众多派别与群体皆“披心而嗷,其声昭明”......中国思想界在短短七八年间,能就如此众多理论展开极为广泛的讨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人类历史上也少右出其右者。
--陈廷湘《新变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上述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各种期刊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其时,老师辈的《新青年》群体、学生辈的《新潮》群体、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众多派别与群体皆“披心而嗷,其声昭明”......中国思想界在短短七八年间,能就如此众多理论展开极为广泛的讨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人类历史上也少右出其右者。
--陈廷湘《新变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材料三: 各种期刊
作用:③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思想解放
三、国民之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人民版高中教科书《历史 必修三》
片面性(局限性):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课堂小结
时间:1915年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口号与核心:民主与科学;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地位及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逐字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请问大家,大家平时有看过或者了解过什么杂志?(有)那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杂志,它在百年之前就已经创办,并且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追捧并揭开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就是《新青年》杂志。这本杂志究竟有什么魔力,以及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来了解《新青年》杂志以及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想要了解这《新青年》杂志以及新文化运动,我们肯定先需要了解它们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才能更好的认识《新青年》杂志和新文化运动,所以我们先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首先,在政治上: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于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就任大总统后,其通过解散国会、接受日本“二十一条”部分内容等方式,企图复辟帝制。而袁世凯死后,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以及其他大小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从而开始了混战,中国很快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动乱之中。从以上历史史实,我们发现当时的民国正处于政局混乱之中。同时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封建礼教)的逆流。所以从政治上看,当时的中华民国在处于政局混乱,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之中。
政治方面是如此,那在民众思想方面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思考这两则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
材料一: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
从上面两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封建专制被推翻了,但民众的思想却还是处于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之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民众的思想特点是怎样的?(民众思想落后,愚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民国初期,在政治上:政局混乱,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思想上:民众思想仍愚昧麻木,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新生的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光明,反而很快又陷入了混乱的局面之中。辛亥革命好像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就让国人陷入了彷徨:“中国民主革命应该何去何从?”,自中国近代以来,我们一次次进行改革、进行变法,好像都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器物。但伴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为救亡图存,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但因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抵制,最终走向失败,而辛亥革命也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人不禁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救中国?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乱局面,就在国人陷入彷徨和思考之时,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痛苦的反思对于救中国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请xxx同学来朗读一下陈独秀先生的这段话:
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请问陈独秀就得中国之所以没有强盛起来是因为什么?(民智未开)而他认为应当怎样挽救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同时梁启超先生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从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拯救中国都应该从哪方面下手(民众的思想)没错,就是民众的思想。经过痛苦的反思,他们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而如何改造民众的思想呢,教材中有写到,是什么方法?那就是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就此展开
那这场运动是如何开始的呢?我们先前也说到了,陈独秀其认为,要挽救中国就应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陈独秀先生与1915年做了一件什么事?为改造国人思想,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返回上海,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以此来宣传新思想,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青年杂志》的创办,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而《敬告青年》一文,共有六条要义,即:陈独秀告诫青年应当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不仅表达了他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和嘱托,同时也表达了陈独秀先生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进步的强烈愿望。
就这样,一本肩负解放思想重任的杂志就创办了起来。而有杂志,那就必须要有撰稿人,不然杂志中的文章从何而来。那当时《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呢?这里老师分别截取了《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第二卷第一号、第六卷第五号三本杂志的目录,请同学们结合目录和教材,指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通过教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主要撰稿人主要有?通过目录和教材,我们知道了当时的撰稿人主要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他们不仅仅是撰稿人,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新青年也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的喜欢。
1917年,当《新青年》在上海受万人追捧的同时,与上海远隔千里的北京也发生了一件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大事。
1917年,蔡元培受邀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而当时的北大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则材料:
这时北大的好多学生仍是原来京师大学堂老爷式人物。他们上大学无非是混资格、找靠山,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读书、研究学问,没有多大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讲课,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学校内封建复古的腐朽思想到处泛滥,校风腐败到极点。
——胡国枢《蔡元培》
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的北大学生不学无术,老师敷衍了事,校内封建思想弥漫,于是蔡元培先生决定进行整顿、改革。大家可以看到教材57页上方的人物扫描。在任之后,蔡元培先生便着力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这其中就包括了《新青年》杂志的几位撰稿人。同时在陈独秀接受邀请不仅后,《新青年》杂志社也在不久后迁往北京。在前往任教北大后,他们借助《新青年》杂志和北大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至此《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也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和重要阵地,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以下三则学习材料,分析并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材料,是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鲁迅所说的“仁义道德”指的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是什么?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推翻吃人社会。不仅如此,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个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第二则材料则是陈独秀先生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民主和科学)对此他的态度是什么?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通过材料我们不难发现。陈独秀先生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这就是民主和科学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请同学们阅读该文章的部分内容并思考, 胡适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文学改良”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语言,强调文章应“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做无病之呻吟”等,在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后,陈独秀先生紧接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将文学改良上升到了文学革命。陈独秀先生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以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三个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当然,新文化运动还有一些其他内容。例如教材57页上方的相关史事。我们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还提倡什么?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同时也对大学是否开放女性进行了支持。这为女性进入大学学习做出了贡献。进一步促进了女性的解放以及男女平等。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猛烈的抨击了封建道德,宣扬了民主思想,进行了文学革命。那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到第三个部分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到这样两则故事
1920年,夬(guài)庵发表《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描写了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的故事。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1919年《大公报》有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按礼教上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向光明的人生大陆前进。”
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过后,部分民众已经开始冲破封建道德礼教的束缚。这也就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材料二:
材料所展示的分别是1913年新文化运动之前,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和1924年新文化运动之后,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的问卷统计。通过这两则材料,请问他们所崇拜的人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们最崇拜的人从孔孟变成了孙中山,陈独秀等人。而孔子、孟子等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代表的主要是儒家文化等封建传统文化。而孙中山等人所宣扬的是则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从这个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所推崇的还是孔子等人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与科学的宣扬者受到崇拜,民主与科学得到人们大力推崇。这就是新文化的第二个影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其时,老师辈的《新青年》群体、学生辈的《新潮》群体、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众多派别与群体皆“披心而嗷,其声昭明”......中国思想界在短短七八年间,能就如此众多理论展开极为广泛的讨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人类历史上也少右出其右者。
--陈廷湘《新变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同时在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总攻。他们创办了一系列的报刊杂志。比如《少年中国》《国民》和《新潮》。以此来宣传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专制思想。同时我们通过这则材料也可以看出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潮涌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也就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当然新文化运动不仅仅只有积极的方面。从他也有他本身的片面性。请同学们看到材料: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人民版高中教科书《历史 必修三》
材料中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看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要把一切西方我都看作是进步的。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不止否定了封建文化。而是将所有的中国文化都否定。而全盘肯定西方这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所在。他们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同时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以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本课的内容到这里也就全部讲授完毕,进行了让我们对本课进行一个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