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创作背景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在厦门。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三、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回忆过去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情感。四、字词梳理1. 重点字词拼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皂荚(jiá)树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攒(cuán)成 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 拗(ǎo)过去 锡箔(bó) 倜傥(tì tǎng) 盔(kuī)甲 人声鼎沸(dǐng) 脑髓(suǐ) 蝉蜕(tuì) 宿儒(rú) 戒(jiè)尺 收敛(liǎn) 人迹罕(hǎn)至 东方朔(shuò)2. 重点字词解释-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五、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8 段):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1-2 段:文章开篇先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名称、变迁和现在的模样。通过对百草园现在“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描述,与下文回忆中百草园的丰富有趣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兴趣。- 3-6 段:详细描绘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和有趣的动植物。从视觉上写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从听觉上写了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从味觉上写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百草园作为“我”儿时乐园的丰富多彩。- 7-8 段:讲述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一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恐惧和好奇。同时,故事的讲述也反映了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2. 第二部分(9-24 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9 段:这是一个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一句,既表达了“我”对离开百草园的疑惑和不舍,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写。- 10-11 段:介绍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礼节。对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如“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展现了书屋的古朴和庄重。入学礼节的描写则反映了当时的传统教育习俗。- 12-16 段:着重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包括向先生请教“怪哉”虫却被拒绝、读书、习字、对课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私塾教育的刻板和单调,但孩子们也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乐趣,如偷偷画画儿。- 17-23 段:描写了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玩耍。小园虽然不如百草园那般广阔和丰富,但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短暂放松的空间。- 24 段:描绘了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的情节,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和对自由的渴望,也从侧面反映了私塾教育的某些局限性。六、重点句段赏析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赏析:此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从视觉角度列举了百草园中的代表性景物,展现了其色彩斑斓;“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听觉和动态角度描绘,使画面充满生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的运用,强调了百草园即使是泥墙根一带也充满趣味,突出了百草园趣味的无处不在,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详细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在捕鸟过程中的专注和兴奋,也展现了他们的聪明和机灵,充满了童真童趣,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孩子们在雪地里欢快捕鸟的场景。3.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孩子天真的猜测和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深深的留恋和不舍。连续的三个“也许”,看似是对被送进书塾原因的猜测,实则是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和对即将到来的书塾生活的迷茫与担忧。最后的“Ade”(德语,意为“再见”)和一连串的呼唤,更是直接抒发了“我”对百草园中那些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情感真挚而强烈。4.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赏析:这段描写展现了三味书屋后面小园里孩子们有限的乐趣。“虽然小,但……”的转折,突出了即使园子小,孩子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这种看似简单甚至有点幼稚的活动,却体现了孩子们在枯燥学习生活中的天真和对自由玩耍的渴望。先生的大叫则从侧面反映了私塾教育对孩子们玩耍的限制,进一步凸显了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对自由的向往。5.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赏析:通过对先生的戒尺和罚跪规则“不常用”的描写,以及先生“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的简单举动,刻画出先生并非十分严厉刻板的形象。这种描写既表现了私塾教育的一定规矩,又展现了先生并非一味严苛,使先生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七、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八、写作借鉴1.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2. 景物描写: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使景物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3. 叙事有序:文章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叙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九、自我检测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确凿( ) 攒成( ) 脑髓( ) 蝉蜕( )2. 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 宿儒3. 简答题:- 作者在百草园中都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 阅读理解:- 阅读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美景的?- 阅读文中关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描写,谈谈你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看法。答案自我检测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确凿(záo) 攒成(cuán) 脑髓(suǐ) 蝉蜕(tuì)2. 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3. 简答题:- 作者在百草园中都有哪些有趣的活动?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包括: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等。-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但也并非十分严厉。4. 阅读理解:- 阅读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美景的?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百草园的美景。视觉上,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等;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百草园中生物的活泼与生机。- 阅读文中关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描写,谈谈你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看法。文中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对刻板、单调,有较多的规矩和约束,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也能看到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们仍能在有限的自由中寻找乐趣。这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存在压抑儿童天性的一面,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如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等。然而,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封建教育制度总体上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