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花香蝶自来,开篇即动人----中考满分作文精选细评【名师导航】元代文学家乔梦符曾经用“凤头”形容文章的幵篇’意思是,文章的幵篇,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美丽动人。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试作文,能否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其兴趣,让他们认真仔细地读下去,开篇是否出语不凡,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文章有一个闪亮的开篇,令读者耳目一新,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呢?(1)设置悬念。悬念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悬念设置的方法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所谓悬念,就是把文学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做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而是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个疑团,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不可”的心理,从而增添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效果。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了以后,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作者和父亲离别竟有“二年余”之久?父亲的背影怎么会让作者难以忘怀?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会产生浓厚兴趣,走进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情感世界,产生情感共鸣。开篇设置悬念,创设必要的氛围,有助于展开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但这种方法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要牵强、生硬,否则会失去悬念的作用。(2)创设情境。我们写作时,开篇通过描写环境、抒发感情,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既为全文奠定意味深长的基调,又能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的开篇,从友人宁坤要“我”创作一幅画,要体现昆明的特点写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汪老画的是什么呢?竟然是倒置仙人掌!还开出来花,旁边是几朵牛肝菌和青头菌,还有几行题字。为什么汪老幵篇从一幅画起笔呢?可能是昆明的意绪缠住了汪曾祺。他无法抑制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愫,索性用文字为画意做注脚,说个痛快也罢。这就有了文。有了这样的姻缘,画与文互为映照,相映成趣。紧接着的一节,“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独立成段,就此彰显他要荡开画面,摹写画笔所不能及的“昆明的雨”了。后面的文字就是作者用烙印在他生命记忆里的细节,开始不急不躁地用富含情韵与画面的词句,给读者讲述那只属于他的40年前的昆明记忆。(3)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如果写文章开篇,恰当运用修辞,可以使文章一幵始就新颖生动、引人入胜,让读者迅速对文章产生兴趣。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开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虽然这是文言文,但仔细朗读,我们会觉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非常新鲜有趣!原来文章的题目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先写从小丘西行“至”小石潭的经过,照应前篇。作者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于是“心乐之”。想循声而往,但被“篁竹”所隔,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几句,作者既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达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可谓行文曲折,摇曳生姿。当然,文章开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并不仅仅简单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我们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为文章量身定做最恰当的开篇。【真题再现】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期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思路点拨】围绕“这样”进行正反角度构思。比如得到有益影响的“这样”:我是个品味独特的书虫,父母很开明,允许我自己选择书单,我没看完三本童话,就进入一般人认为深奥的哲学书籍,由《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到《苏菲的世界》到《中国哲学简史》,我看得如痴如醉,从书籍中探索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我就这样慢慢长大。也可以是不断犯错得教训的“这样”,如:我是个人称“多动症患者”的宝宝,看到下雨就想去淋一下,看到自行车停在那儿就想去试骑一下,看到同学低头写作业就不由自主地去弹脑门,见到同学发生冲突就冲进去劝架劝到一起打起来……然后我不断地被纠正,渐渐掌握行动规则,我就这样慢慢长大。【满分例文】就这祥慢慢长大一考生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要用右手拿筷子,宝贝!像这样,大拇指要放在上面……”妈妈在反复教我,这是在我刚开始学着用筷子时的一幕。这个手指头要这么放,那个手指头要那么放,真的是搞得我一头雾水,后来也不知怎么学会拿筷子的,只是现在依旧没学会拿筷子的正确手法,像是没长大一样。转眼一看,一个四岁的小娃娃坐在地上“鬼哭狼嚎”,一旁的父母拉都拉不走。原来这个小娃娃要上幼儿园了,很是不情愿。没错,这就是我。记得那时,我好不容易答应妈妈去幼儿园看看了,结果从幼儿园出来时又开始 哭叫:“呜啊啊,我不要上这个幼儿园啦!换一个换一个!”就是因为,我觉 得那个老师长得太凶了,一看就不像什么“善茬”。妈妈告诉我:“宝宝现在巳经长大了,要开始学习知识了,不能再天天都黏着妈妈了,你看和你一样 大的小朋友,哪个不去幼儿园呢?在那里还能交到好多朋友哦!”于是我就这么被“哄骗”进了幼儿园。十一二岁时,我正在上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道:“长大,就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稳重。在家里,要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懂得孝亲敬长。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经结束,你们如今要做的,就是用知识来填充成长的旅程。”听着这些话,我似乎对长大有了新的感悟。十四岁时,我上初中了。这时的我似乎懂事了许多。早晨,我出门买早餐,给爸爸带了 一份,爸爸感动地说:“哎哟,闺女长大了,都知道给我买早餐了。”我皱了皱眉,其实给爸爸买早餐这个念头,在昨晚就产生了。那晚,十一点多,我起床上厕所,除了闹钟的嘀嗒声和树叶的沙沙声,周围一片寂静。我恍惚间看到一个孤寂的背影在窗前,与这悲凉的月色相互映衬。许久,他点了支烟,灰白色的烟雾徐徐升起,笼罩在他周围,仿佛给夜晚增添了一丝凄凉。随着一声轻叹,他微微摇头,像是对夜色的无奈又似对自己的否定,他的背影好像在说:“唉!工作总是不顺利。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为何如此凄苦?”这是爸爸的背影。那几缕白发在月光下闪得刺眼,却没带来丝毫生机。爸爸老了,这也意味着我该长大了。以前都是他早起为我做早饭,夏天时他起得更早了,怕我喝粥时烫嘴,便早早盛出一碗晾着。童年,在渐行渐远。儿时听的《澎湖湾》,逐渐被替换成了一些流行歌曲;裤子衣服穿不下了,只好当成了抹布;亲戚来家,不再像哄小孩子一般对我,而是耐心告诉我:要孝敬父母,要好好学习。他们眼里对娃娃的逗乐,慢慢转变成对我的期待。“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时光一去难再回,在追忆中,我就这样慢慢长大。【亮点解读】作者从生活中选材,紧扣文题,巧妙幵篇,写自己慢慢长大的具体事例,表达对于父母的感激之情,对生活的珍爱之意。开篇,作者引用海子的诗歌,不仅设置悬念,而且创设情境,巧妙暗示全文的主题。中间,作者按自己从小到大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成长中的小事。先写小时候,妈妈细心地教“我”拿筷子,再写“我”害怕去幼儿园,妈妈耐心地劝告“我”。接着写小学时,老师在课上的谆谆教诲。最后写上初中后,“我”在深夜发现爸爸的孤寂和衰老,决心为他带早餐。起承转合,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主旨。结尾,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呼应开篇,余味无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