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2.5《这些事我来做》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2.5《这些事我来做》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四上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教学设计(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承担家务的态度。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做家务的重要性,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家务技能。
3. 知识目标:了解家务劳动的意义,知道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主动承担家务的意愿。
2. 难点:如何使学生将理解转化为行动,形成长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视频和图片资料。
2. 准备一些简单的家务工具,如扫把、拖把、抹布等,用于角色扮演活动。
3. 准备家务分工表,用于学生课后记录自己承担的家务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生活的视频,展示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家务的温馨场景。
2.提问学生:你们在家里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吗?都做过哪些家务?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帮助父母做家务?
老师:(播放视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视频。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A:我看到了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做家务,很温馨。
老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帮助父母做家务吗?
学生B:会的,我经常帮妈妈洗碗。
学生C:我也会,我会帮忙扫地和整理房间。
老师:很好,大家都非常懂事。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吗?
学生D: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我想减轻他们的负担。
学生E:做家务可以让我学会独立,也能让我更加了解家庭的责任。
老师:说得非常好!帮助父母做家务不仅能减轻他们的负担,还能让我们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家庭责任和家务分担的文章,看看我们如何更好地帮助父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二)新课讲解
1.讲解家务劳动的意义,包括减轻父母负担、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增进家庭和谐等。
2.展示一些家务劳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家务任务。
3.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的经历和感受。
老师:谁能告诉我,你们觉得做家务有哪些意义呢?
学生A:我觉得做家务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让他们下班后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老师:非常好,学生A说得很对。确实,家务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担家庭责任,减轻父母的压力。那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意义呢?
学生B:做家务还可以培养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学会做饭、洗衣服,这样以后我们离开家也能照顾好自己。
老师:很棒的观点!学生B提到了家务劳动对我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帮助。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分享自己的看法呢?
学生C:我觉得做家务还能增进家庭和谐。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打扫房间,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
老师:学生C说得非常到位!家务劳动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加团结,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家务劳动的图片,看看大家能否认出这些都是什么家务任务。
(老师展示图片,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老师: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家务任务了。接下来,我想邀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的经历和感受。谁愿意先来呢?
学生D:有一次我主动帮妈妈洗碗,虽然一开始不太会,但妈妈很耐心地教我。那次之后,我就经常帮妈妈洗碗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老师:学生D的分享很感人。帮助父母做家务不仅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还能让我们自己收获成就感。还有谁愿意分享呢?
(学生继续分享,课堂氛围热烈)
老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家务劳动的多重意义,也认识到了做家务的重要性和乐趣。
(三)活动体验
1.开展“家务小能手”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务任务进行模拟表演。
2.表演结束后,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3.教师总结: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家务劳动的过程和难度,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特别有趣的活动——“家务小能手”角色扮演。我们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务任务来进行模拟表演。
学生A:哇,听起来很有趣!我想当厨师,给大家做一顿大餐!
学生B:我想试试打扫房间,因为我妈妈每天都得做这个。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了。那我们现在就分组并开始准备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排练后)
学生C(扮演厨师):哎呀,做饭真的不容易!切菜都要小心,火候也要掌握得刚刚好。
学生D(扮演打扫者):打扫房间也很累人,尤其是角落和缝隙,很难打扫干净。
(其他小组也依次进行表演)
教师:现在请其他小组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评价和讨论。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建议吗?
学生E:我觉得他们表演得都很好,让我感受到了做家务的不容易。以后我要多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
学生F:我觉得打扫房间的小组可以更加注意细节,比如用吸尘器清理地毯和沙发下的灰尘。
教师: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和建议!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确实更直观地了解了家务劳动的过程和难度。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主动承担家务?
2.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家务分工表,明确自己每周需要承担的家务任务。
3.强调坚持做家务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一习惯延续下去。
老师:那么,作为家庭的一员,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主动承担家务呢?
学生A: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家务开始做起,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忙洗碗之类的。
老师: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从简单的家务开始,慢慢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学生B:老师,我还觉得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兴趣来分配家务。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以负责做饭,喜欢打扫的同学可以负责清洁。
老师:这个建议非常棒!这样既能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又能让家务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老师:那么,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能够制定一个自己的家务分工表,明确自己每周需要承担的家务任务。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家务了。
(学生们纷纷拿出纸笔,开始制定自己的家务分工表)
老师:看到大家都这么认真,我很高兴。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做家务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真正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学生C:老师,我会记住的。我会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习惯,坚持下去。
老师: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做到的。记住,家务不仅是我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更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一好习惯延续下去吧!
(五)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制定家庭家务分工表,并记录下自己每周承担的家务任务。
2.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做家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