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年级 二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课题 家乡新变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16课《家乡新变化》。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四课从内容的空间维度上从家乡的自然环境到家乡的经济环境再到家乡的人文环境最后 是家乡的文化环境。在时间维度上挖掘“我”与家乡各方面环境的联系到家乡发生的诸多变化,最后引出了我要传承家乡特色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目的。2.课时内容分析:本课第一板块为《我家门前新事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乡的变化更新,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感受,大家一起感受家乡的种种变化,感受家乡的飞速发展,对家乡变化有初步了解,有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本课第二板块为《家乡特色代代传》,这一板块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找到家乡中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东西并传承下去,最终让小朋友对家乡有责任感和自豪感。3.关系建构:一上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涉及的维度是家乡的景,我与家乡气候、人的联系、家乡的文化。一上的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的层次。一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涉及的维度是家乡的自然环境以及我与它们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思考认知这四个层次。二上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涉及的维度有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物产、家乡的人、家乡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调查探究、思考认知、合理表达层次。二下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涉及的维度有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思考认知、改造实践层次。课标分析 本单元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两大核心素养。[道德修养]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责任意识]亲近大自然,爱护动植物。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主题及内容要求。[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家乡的特色和传统文化,对家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此次教学旨在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新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通过为家乡发展提出建议,为家乡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学习目标 1.通过发现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变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舒适与美好,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和自豪2.通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对比发现,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并发现家乡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对家乡未来的美好希望,树立让家乡变得更好的责任意识3.发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好,愿意主动守护、学习和改变。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新变化;对家乡未来的期盼和责任感。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经典与魅力,产生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兴趣与信心。(2)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未来的期盼,产生一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如何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课前准备 课件、课本、黑板、彩笔、小物品等。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一、新课导入 1.图片导入:出示潍坊市各种美食图片、风俗图片和建筑图片,请同学们找出家乡的美食、风俗和建筑。教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特色,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找出我们家乡的美食(风俗、建筑)。学生活动:找出家乡美食。教师总结:孩子们,在家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乡建设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但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发现,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热爱始终没变,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课本的脚步,继续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吧!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能够找出他们家乡的美食、习俗和建筑。 预设:学生未能找到家乡的特色美食、风俗、建筑,或没能抢答。补救:可以请他们自己说一种家乡的特色。二、新课讲授目标二三 活动一:小小分享会出示任务:课件出示糖画、剪纸、灯笼、鞭炮。反馈指导、阅读教材:点名学生指认,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做糖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糖画背后的故事。教师过渡,提出问题:其实我们很多特色的美食、风俗和建筑背后,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小组交流: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了解的家乡特色美食、风俗、建筑及其故事。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那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家乡在变化的同时,一些传统和特色却一直不变并代代相传了吗?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是啊孩子们,这些家乡的传统与特色,不仅仅是无数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更寄托着我们对家乡的身后的情感,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这些传统与特色,反而更要爱护和传承它们!活动二:我的家乡会更好教师过渡:孩子们,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切都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变化,但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任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出其问题。并说出我们生活在还存在哪些问题。拓展延伸:针对图片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让我们集思广益来想一下吧) 学生能够结合做学与已有的知识,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家乡的特色及其背后的故事。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并结合生活经验,快速并准确地说出图片中蕴含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简单的建议。 预设:学生们大多不了解其背后故事。补救:改为“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家乡特色?”提问角度更加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三、课堂小结 结合课件进行整课回顾与总结。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我希望水更清,我希望天更蓝,我希望道路更加平坦,我希望交通更加通畅,我希望: 诗歌续写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与责任感,为家乡的发展提出更好地建议。 2天板书设计 家乡的新变化我家门前新事多→变化→更好家乡特色代代传→不变→情感我的家乡会更好→问题→建议教学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年级 二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单元 第四单元 主题 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介绍:本册为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共有四个单元。针对低年级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思路,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体现“和谐共生”核心价值观,落实“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政治认同、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涉及“家乡”这一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物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情感,提升对家乡的责任感。学习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隶属“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社区”领域。本单元的 四课从内容的空间维度上从家乡的自然环境到家乡的经济环境再到家乡的人文环境最后 是家乡的文化环境。在时间维度上挖掘“我”与家乡各方面环境的联系到家乡发生的诸多变化,最后引出了我要传承家乡特色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目的。本单元第一课是《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为我们展示的是家乡的自然环境,着重强调家乡的山与水,这是家乡的景色。 本单元第二课是《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为我们展示的是家乡的经济以及与我的联系,着重强调家乡的山与水孕育了家乡的物产,而正是这些物产养育了我。本单元第三课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课为我们展示的是,生活在这一方山与水的家乡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家乡的物产,他们用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我们的成长服务着。本单元第四课是《家乡新变化》,这一课为我们展示的是家乡在各个方面的喜人变化,我们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传承家乡的特色,发扬家乡的特色文化,这样我们就越来越爱自己的家乡。本单元四节课从内容的空间维度上从家乡的自然环境到家乡的经济环境再到家乡的人文环境最后是家乡的文化环境。在时间维度上,从我与家乡各方面环境的联系到家乡发生的诸多变化,最后引出了我要传承家乡特色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目的。三、关系建构:本册教材依旧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主题(领域)、不同年级循环出现,但学习要求、难度逐步提高:一上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涉及的维度是家乡的景,我与家乡气候、人的联系、家乡的文化。一上的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的层次。一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涉及的维度是家乡的自然环境以及我与它们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思考认知这四个层次。二上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涉及的维度有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物产、家乡的人、家乡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调查探究、思考认知、合理表达层次。二下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涉及的维度有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达到观察了解、体验感受、思考认知、改造实践层次。横向来看: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与其他三个单元是并列关系。本单元四课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即从山水空间到家乡物产,再到人际交流,最后到整体的发展变化,学生在层层深入地学习中走近家乡,走进我们生活的地方。四、资源拓展: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两大核心素养。[道德修养]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责任意识]亲近大自然,爱护动植物。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主题及内容要求。[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国情教育]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期望与自信。学情分析 已知知识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可以完成一些简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的活动未知知识经验: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识图能力相对薄弱。如介绍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做好指导工作。突破措施:从生活中,让教材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接。举办知识竞赛。已知生活经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校教育生活,对学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同学有一定的了解。未知生活经验:在实际的同伴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观点采则能力,不能从同伴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导致同伴交往失败。突破措施:讲解交际方法,倡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已知策略经验: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是非观念。未知策略经验:看待问题不够全面,突破措施:头脑风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困难与障碍:学生如何建立新的观念,并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退缩,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解决。突破措施:1.活动引领,积极实践(1)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2)活动方式多样化,在积极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留心生活,丰富体验(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调查和研究。(2)利用课本上的信息窗、小主持人提示、活动版块,增强学生对道法知识的敏感,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3)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创设相似的不同的情境,提供学生可以迁移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强化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且表达清晰。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形成初步的家乡观念,即我成长、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明白而非仅仅是简单的“老家”观念,初步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明白家乡在祖国大地上的方位。(2)通过体验感受,懂得家乡的美、家乡养育了我,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明白是家乡人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的辛勤劳动与服务培养了我;形成热爱家乡人、关心家乡事、喜爱家乡物的乡愁或美好情感。(3)通过调查探究与思考,形成一种认知,那就是各行各业的家乡人通过艰辛劳动为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我”尊敬、感恩家乡人。(4)通过观察了解、体验感受、调查探究、思考认知发现家乡的各方面变化,既有物质层面的变化,也有精神层面的变化。在“我爱着家乡”的情感驱动下使学生能自由表达对家乡的爱进而形成改造建设家乡的冲动,培植希望家乡将来更加美好的期待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观察了解,形成初步的家乡观念,即我成长、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明白而非仅仅是简单的“老家”观念,初步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明白家乡在祖国大地上的方位。(2)通过体验感受,懂得家乡的美、家乡养育了我,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明白是家乡人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的辛勤劳动与服务培养了我;形成热爱家乡人、关心家乡事、喜爱家乡物的乡愁或美好情感。(3)通过调查探究与思考,形成一种认知,那就是各行各业的家乡人通过艰辛劳动为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我”尊敬、感恩家乡人。难点:通过观察了解、体验感受、调查探究、思考认知发现家乡的各方面变化,既有物质层面的变化,也有精神层面的变化。在“我爱着家乡”的情感驱动下使学生能自由表达对家乡的爱进而形成改造建设家乡的冲动,培植希望家乡将来更加美好的期待之情。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单元情景总任务]同学们,我们本月要举办“最美潍坊寻访之旅”——寻找家乡之美系列活动,分为“潍”处美景(寻景),“潍”风物产(寻物),跟“潍”楷模(寻人)和“潍”变新颜(寻变化),四个活动,来发现我们生活地方的美好。【学习任务】请用文字、音乐、画作、讲述等多种方式记录和展现自己的发现。运用你的手账,使大家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美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并产生中国文化自信。现在请开启你的多元寻访之旅吧!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潍”处美景(寻景) 结合三个任务《介绍家乡报告会》《家乡美景我知道》《家乡故事分享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走进家乡,发现家乡的美,讲述家乡故事。家乡物产养育我-“潍”风物产(寻物) -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家乡的物产,并向同学们介绍。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跟“潍”楷模(寻人) -通过不同途径寻访、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和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何友良品质。家乡新变化-“潍”变新颜(寻变化) -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新变化。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1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亲近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受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的美丽与可爱。2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通过观察、感知,寻找习以为常的青山、绿水、小路的特别之处,从自然风光的体验中了解蕴含其中的乡土文化。3 《家乡物产养育我》 探究了解家乡物产,感受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的大自然的恩赐。4 《家乡物产养育我》 通过进一步感悟,体会勤劳的家乡人利用自然资源时展现出的创新与智慧。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主动观察生活在周围的家乡人,了解他们的劳动,意识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 的人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6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进一步体察,并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 《家乡新变化》 学会全面了解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前进的足音。8 《家乡新变化》 树立参与家乡建设的意识,激发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6《家乡新变化》第2课时 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道法二上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整体备课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