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科学精神: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问题导学】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1)时间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__________”。
(3)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 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经济难以适应国家_____________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__ 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___________
标志;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党的八大
⑴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⑵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
3.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______________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_的伟大飞跃。
(3)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___________。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发展状况,要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指导下,到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67.8%;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变革生产关系的依据和意义。
【答案】(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现实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
(2)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二 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简要描述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信息: 1952年至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多增加到90%,私有制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近80%降低到7.1%,公有制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
主要原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究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0多年来,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驶过了一程又一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答案】①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项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③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答案】错误
【详解】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2.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但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进行中,而不是已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
【答案】错误
【详解】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故观点错误。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 )
【答案】错误
【详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4.党的八大认识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 )
【答案】错误
【详解】中共八大认识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八大后,我国积极借鉴苏联的有益经验,而不是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国梦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
【答案】错误
【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6.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
【答案】错误
【详解】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7.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
【答案】错误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答案】错误
【详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不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9.党的八大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答案】错误
【详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不是党的八大。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10.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答案】正确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故本题正确。
【当堂达标】
1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④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①正确。
②: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正确。
③: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错误。
④: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2024“觉醒年代”研学行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围绕重点文物和史料设置研学项目。师生们就课题(如图)开展研究,参与研讨会、实地研学考察,撰写研究报告。研学行的意义在于( )
研究课题 ①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 ②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③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 ④北大红楼历史 ⑤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片区 ⑥蒙藏旧址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①依托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变革
②了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③感受中华民族觉醒的脉动,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充分发挥“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④:依据材料中研学行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围绕重点文物和史料设置研学项目,以及研究课题中的“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等信息,可知开展研学行的意义在于了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②④入选。
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①排除。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③排除。
故答案选C。
13.制度建设历来都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对此曾形象地作出“铲地基”和“起房子”的比喻:“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功夫。”以下对“铲地基”和“起房子”这两个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①“铲地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铲地基”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起房子”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④“起房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铲地基”就是废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①符合题意。
②:“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不符合题意。
③:“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③符合题意。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物质成就,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起房子”是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物质基础,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探索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都实践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
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都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①③说法正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说法错误。
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 )
①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详解】①:材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取得的成就。而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①与题意不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②与题意不符。
③:材料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起步,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过去没有的新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答案】D
【详解】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A说法错误。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B说法错误。
C: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C说法错误。
D: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到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这意味着( )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人民民主专政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③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材料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①不选。
②③:到1956年,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民主专政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②③符合题意。
④:题干强调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不体现社会生产力比较迅速的发展,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8.新中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前三十年的奋斗史在共和国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前三十年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③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①符合题意。
②:1949年至1979年,中国没有完全实现富起来,②不符合题意。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③符合题意。
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我国在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在新中国前三十年尚未完成,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辛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更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于这段历史正确的认识是( )
①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巨变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延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④与改革开放后的辉煌相比历史意义明显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 “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②正确。
③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而不能说其延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或者称其历史意义明显不足,③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0.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必须要立足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
B.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
C.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
【答案】A
【详解】A: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说明我们要立足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A符合题意。
B:十月革命建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强调改革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C不符合题意。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答案】①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④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中,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科学精神: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问题导学】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1)时间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__________”。
(3)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 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经济难以适应国家_____________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__ 的转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___________
标志;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党的八大
⑴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⑵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
3.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______________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_的伟大飞跃。
(3)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___________。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发展状况,要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指导下,到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67.8%;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变革生产关系的依据和意义。
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二 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简要描述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探究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0多年来,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驶过了一程又一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2.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但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进行中,而不是已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 )
4.党的八大认识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 )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国梦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
6.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
7.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9.党的八大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10.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当堂达标】
1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④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觉醒年代”研学行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围绕重点文物和史料设置研学项目。师生们就课题(如图)开展研究,参与研讨会、实地研学考察,撰写研究报告。研学行的意义在于( )
研究课题 ①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 ②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③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 ④北大红楼历史 ⑤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片区 ⑥蒙藏旧址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①依托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变革
②了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③感受中华民族觉醒的脉动,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充分发挥“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制度建设历来都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对此曾形象地作出“铲地基”和“起房子”的比喻:“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功夫。”以下对“铲地基”和“起房子”这两个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
①“铲地基”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铲地基”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起房子”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④“起房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探索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但都实践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
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 )
①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见(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被推翻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7.到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这意味着( )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②人民民主专政有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③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新中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前三十年的奋斗史在共和国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前三十年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③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辛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更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于这段历史正确的认识是( )
①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巨变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③延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④与改革开放后的辉煌相比历史意义明显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必须要立足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
B.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
C.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D.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