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3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2024·北京)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6日至10月28日举行。图a显示成都部分气象站点2023年4月—10月某日的最高气温,图b为北京时间2024年5月15日14时西南地区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据图a可知( )A.数据观测日期可能在10月底 B.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C.数据采集时段为11时—17时 D.气温从东北向西南呈递增趋势2.图b中( )A.贵州北部受低压控制,天空云量多B.昆明以西受反气旋影响,气流下沉C.成都受高压的影响,气温升高明显D.重庆市区风力大,气流辐合有雾霾3.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内,通过造景手法展现黄河穿城而过大美景象的展园是( )A.武汉园 B.兰州园 C.天津园 D.深圳园(2024·甘肃)2024年4月中旬,常年炎热干燥的波斯湾附近出现多个雷暴雨团,形成暴雨带,迪拜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约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倍。此类极端天气过程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下图示意暴雨时该区域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甲处500百帕高度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C.东北风 D.西南风5.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 )A.气温上升 B.气压降低C.雨量剧增 D.风速突变6.相同天气现象易发生于( )A.4月美国东南部 B.10月南非西北部C.10月阿根廷西部 D.4月意大利北部(2024·全国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8.“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9.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A.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C.水汽含量低 D.气压波动大(2024·湖南)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风影响了降雨的时空变化,使降雨呈现明显的时段特征。如图示意两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与风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0.第一次和第二次强降雨可能出现的时段分别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11.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挡 B.东南风影响 C.气温变化 D.摩擦力作用(2024·安徽)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2.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13.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该时段可能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2024·安徽)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A.高空西风气流 B.东北信风C.东亚冬季风 D.东亚夏季风16.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17.(2020·浙江)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2024·福建)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8.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9.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A.气压增大 B.海水流动减缓C.风力加强 D.蒸发减弱(2024·湖北)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0.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A.分选性由好变差 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 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21.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22.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 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2024·湖北)“看樱花,到武大”。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游客的浪漫约定,就是到樱顶赏珞樱。#武大樱花开了吗#这一关于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樱花盛开时节,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霞,珞樱缤纷,美不胜收。根据物候学理论,气候条件对植物开花早晚有重要影响。下表反映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如图示意武汉大学樱花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年份平均十年开花日期平均十年落花日期1947~19563月22日4月2日1957~19663月21日4月2日1967~19763月23日4月5日1977~19863月18日4月1日1987~19963月13日4月1日1997~20063月13日3月31日2007~20163月12日3月28日2017~20223月9日3月25日23.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 )A.显著提前,但花期更短 B.显著提前,但花期更长C.明显推迟,但花期更短 D.明显推迟,但花期更长24.推测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是( )A.气温 B.气压 C.降水 D.日照25.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 )A.自然环境优美 B.基础设施完善C.人文底蕴深厚 D.学术大师云集(2024·广东)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行气流运动状态。26.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27.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湖泊效应增强(2024·广东)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下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29.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②入海的径流更少③海水的盐度更低④波浪的动力更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4·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与7-9月相比,2-4月西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31.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2024·浙江1月)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小题。32.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A.大气受热上升强 B.位于高压脊附近C.位于气旋中心 D.位于锋线前方33.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C.西南→东南 D.东南→西北(2024·浙江1月)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34.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35.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二、综合题36.(2024·甘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2)解释凯尔盖朗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的原因。(3)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37.(2024·广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图7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38.(2024·山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39.(2024·黑吉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2~3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图1为2023年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气压平均值的差值)图。图2示意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中部分城市日最高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图2-a)和高、低压中心位置(均为当日17时)的变化(图2-b)。(1)根据海平面气压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的原因。(2)说明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的影响。(3)据图2-a,指出与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和路径的特点,结合图2-b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C3.B【答案】4.A5.D6.B【答案】7.C8.B9.A【答案】10.D11.C【答案】12.B13.D14.C【答案】15.C16.D17.【答案】C【答案】18.B19.C【答案】20.D21.B22.C【答案】23.B24.A25.C【答案】26.C27.C【答案】28.B29.A【答案】30.B31.D【答案】32.D33.A34.D【答案】35.D36.【答案】(1)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2)西风漂流从凯尔盖朗海台穿过,携带海台的碎屑物和铁元素进入东侧海域:受西风漂流影响。东侧海域为离岸流,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铁元素:盛行西风携带含铁的风尘,越过岛屿之后受到扰动,部分铁元素沉降入海:因此东侧海域突破铁元素限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较高,而周边海域因铁元素匮乏,浮游生物较少,叶绿素浓度较低。(3)气候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上升,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气候变暖。37.【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38.【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39.【答案】(1)欧亚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冷空气势力偏弱;蒙古国周边受高压异常控制,天气晴朗,降水稀少。(2)持续偏暖,加热地表温度,土壤失墒,土质疏松;气候偏暖,蒸发偏强,积雪覆盖低,土壤易干化、开裂,阻碍植被生长;持续偏暖和偏干造成沙源地沙砾干燥松散,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沙源条件。(3)特点:沙尘传输强度有所降低,路径由向东转变为向东和向东南方向。原因:3月蒙古高压气压值较高,势力较强,易形成超级沙尘暴,蒙古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强沙尘暴侵袭我国东北地区;4月蒙古高压气压值下降,势力减弱,冷高压强度较弱,沙尘传输强度较之前有所下降,蒙古高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沙尘粒子进一步向东南南漂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