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杠杆》(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知道杠杆的平衡。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二、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2、几个名词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探究过程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如课本第65页。分析与归纳: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F1l1= F2l2 或=即:力与力臂成反比练习:l1=3l2,F1是F2的___倍。F1:F2=2:5,l1:l2=____。l1:l2=4:3,F2=60 N,F1=___。F1=15 N,F2=75 N,l1=15 cm,l2=___。评估: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四、杠杆的种类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五、练习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小阳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他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发现左端向下倾斜。(1)若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需把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2)如果在杠杆的A处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则在B处要挂 个同样的钩码,杠杆才能重新位置平衡。(3)若在C处挂6 N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作用在B点,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最小拉力的方向应该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3.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1、F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B.沿F2方向的力最小C.沿F3方向的力最小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四)作业课堂上没完成的练习附:课后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