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启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启示

资源简介

“因材施教”的含义及启示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能听到看到“因材施教”这四个字,那何为“因材施教”呢?“因材施教”的当代价值又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因材施教”的出处。
“因材施教”这个成语出自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这个成语的现实应用最早的是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有一句话:“子曰:‘求退也,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一句话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现实体现,表明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合适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又可称为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在现代这样一个急速变动和转型的时代,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一刀切”和盲目性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材施教”历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经典理论,迄今尚未得到全面而系统地落实应用,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因材施教”精神。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的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统一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反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我们必须坚持在统一要求下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实现统一要求的方针。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观点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到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到其将来的发展,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成因。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之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品德思想、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