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摘要: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主体内容,教化天下是其核心价值,内化育人使其实践方式,经过创造性转化,儒家教育思想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改革并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其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智慧,它的某些思想与方法,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启发与影响。关键词: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教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那么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呢?儒家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改革并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而教育哲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整个教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古代与近代,教育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实践、教育改革需要哲学作为指导,而教育往往是哲学思想的实验或实践,哲学的精华是教育哲学。这种特征,在先秦时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的学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易传》等论著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气派的教育哲学体系,除了吸取西方现代教育哲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外,尤其重视发掘、整理、研究和创造性的诠释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哲学思想。儒家教育哲学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智慧,它的某些思想与方法,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启发与影响。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特别是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统治思想界达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里,儒学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并由此表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儒家思想发展中,曾与道家思想结合而出现的魏晋玄学,与佛家思想结合而出现的宋明理学,同近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结合而出现的新儒学[1]。儒家思想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也有本质的不变的东西,那便是儒家教育哲学的一些基本特点。教育哲学为实践哲学之一,是从全体人生经验上、全部民族文化上,阐述整个教育历程的意义和价值,给教育实践确立目标、理想或方向,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对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对教育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成为自觉的、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家。在西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杜威、赫钦斯,在中国,从孔子、老子到蔡元培、陶行知,凡是在教育改革上作了卓越贡献的伟大教育家,都具有自己风格独具、体系完备的教育哲学思想。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与荀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史中光彩夺目的明珠。深入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是一项有待于填补的学术空白。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的萌芽、诞生、形成、成熟及变化发展的历史,儒家学派,尤其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在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积有丰富的经验和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他们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秦汉以后的教育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流,直接地或间接地促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的形成。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对于现代人文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指明受教育的人不分三六九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论贵贱贫富,不论高矮胖瘦,教育对象是每个人,不能区别对待受教育对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的普及性。“有教无类”的提出,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替代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来说,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及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