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4七下·从江期中)《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历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吗( )A.581年 B.280年 C.589年 D.316年2.(2024七下·从江期中)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3.(2024七下·从江期中)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武则天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4.(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唐代帝王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唐玄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祖 ④唐太宗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5.(2024七下·从江期中)《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6.(2024七下·从江期中)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B.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C.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7.(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8.(2024七下·从江期中)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9.(2024七下·从江期中)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A.贞观之治 B.开元之治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10.(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11.(2024七下·从江期中)“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12.(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13.(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面是一幅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形势图。图中★所代表的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女真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14.(2024七下·从江期中)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15.(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16.(2024七下·从江期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A.西汉 B.明朝 C.南宋 D.唐朝17.(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历史事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8.(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有关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B.1227 年蒙古军队灭西夏C.1234 年蒙古军队灭金 D.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19.(2024七下·从江期中)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夏朝 B.秦朝 C.唐朝 D.元朝20.(2024七下·从江期中)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一份重要遗产。以下对这份遗产叙述正确的是( )A.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B.创新了中央官职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C.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D.实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使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22.(2024七下·从江期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 政策。23.(2024七下·从江期中)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4.(2024七下·从江期中) 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25.(2024七下·从江期中)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 ,次年定都于 。26.(2024七下·从江期中)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 ”。三、材料题(共5题,50分)27.(2024七下·从江期中)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 300 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兴亡】材料一 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人才选拔】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经济繁荣】材料四材料五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请你完成材料四中的结论部分。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什么景象 28.(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它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材料二 它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它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 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 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3)上述两个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4)这两个政权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 29.(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材料二 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金军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人物“阿骨打”是在何时建立大金政权的 他是如何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 (2)针对辽的控制和压迫,金朝采取了什么策略最终灭掉了辽 (3)材料二中的“南朝”指哪一政权 该政权是如何灭亡的 (4)“南朝”政权灭亡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30.(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材料二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材料三 宋濂曾说,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1)材料一的记载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2)成吉思汗的本名是什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材料一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有关系吗 请说明理由。(3)材料三中“世祖”指谁 举例说明他是如何“信用儒术”“以夏变夷”的 (4)上述两位历史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1.(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 如图请回答:(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 “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 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哪一制度 元朝加强了对哪些边疆地区的管辖 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世祖的主要事迹。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A.581年,不符合史实;B.280年,不符合史实;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589年,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选项符合题意;D.316年,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重点事件的时间要牢记。2.【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选项B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制度,排除C;行省制不是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3.【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隋朝灭亡后,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唐高祖。故②③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①隋文帝和 ④武则天与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无关,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C【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建立;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唐高祖是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627年至649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排除AB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基础知识很重要。5.【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水轮和筒”等可知是筒车。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筒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6.【答案】A【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据“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可知,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上书唐中宗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事例。7.【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8.【答案】A【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历尽艰辛,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天竺,不畏艰险,求取佛经,为中外交往做出了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需要比较回答。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找到两者的相同点,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细心一些即可。9.【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A.贞观之治,不符合史实;B.开元之治,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结果出现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项符合题意;D. 藩镇割据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10.【答案】A【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A项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B项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C项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D项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11.【答案】D【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陈桥驿站”“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12.【答案】C【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由东京(汴梁)、兴庆和上京的地名和政权划分的分界线可知,该图反映的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东京所在的位置应为北宋政权,图中★所代表的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应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选项A正确;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14.【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汉之交,不符合题意;B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C淝水之战,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不符合题意;D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和辽之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15.【答案】C【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夏,称“西夏”;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分析图示可知,选项A反映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并且大体方位正确,排除;选项B反映北宋和金、西夏并立,图示显示的方位也对,排除;选项C反映南宋与辽、西夏并立,错误。因为辽在1125年灭亡,南宋是1127年建立,故错误,符合题意;选项D反映南宋、金、西夏并立,图示方位都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知识点,需要准确识记基础知识。16.【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选项C正确;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排除B;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17.【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A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B、C体现了宋朝农业发展状况。故本题选D,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当时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8.【答案】A【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得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因此不是成吉思汗带领灭亡的,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19.【答案】D【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20.【答案】A【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表述正确,符合题意;B创新了中央官职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这是秦朝的创举,不符合题意;C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这是西周分封制,不符合题;D实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使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21.【答案】贞观之治;殿试制度;开元盛世【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曹芸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故答案为:第1空、贞观之治第2空、殿试制度第3空、开元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22.【答案】重文轻武【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制定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故答案为:重文轻武。【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3.【答案】交子【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从而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故答案为:交子。【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24.【答案】铁木真;成吉思汗【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故答案为:第1空、铁木真第2空、成吉思汗【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25.【答案】大元;大都【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忽必烈于1260年继承汗位,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并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故答案为:第1空、大元第2空、大都【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26.【答案】行省制度【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答案为:行省制度。【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27.【答案】(1)隋文帝。(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隋文帝有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征发农民的史实,我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唐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4)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人口由隋初的三千多万人增长到隋盛时的四千六百万人,说明人口激增。垦田数由隋初的一千九百多万顷增长到隋盛时的五千五百多万顷,说明垦田扩大。粮仓由隋初的长安太仓增长到隋盛时的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等,说明粮仓丰实;材料 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故答案为:(1)隋文帝。(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 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 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灭亡、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等相关史实。28.【答案】(1)契丹族。契丹或辽。(2)党项族。西夏(3)材料一:耶律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材料二:元昊;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等。(4)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契丹族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与唐朝的交流中,文明不断进步,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等。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本题考查党项族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本题考查契丹和西夏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4)本题考查辽、宋、西夏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与宋之间都曾发生过战争后来议和。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故答案为:(1)契丹族。契丹或辽。(2)党项族。西夏(3)材料一:耶律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材料二:元昊;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等。(4)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点评】本题考查辽、宋、西夏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29.【答案】(1)1115 年。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2)北宋与金订立盟约,夹攻辽朝。(3)北宋。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4)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1)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的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2)根据所学可知,当金军攻占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3)题干材料"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的描述的是1127年,金军渡过黄河,攻破开封灭亡北宋的靖康之变。(4)根据所学可知,在金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故答案为:(1) 1115 年。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2) 北宋与金订立盟约,夹攻辽朝。(3) 北宋。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4) 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30.【答案】(1)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铁木真。有。铁木真经过多年征讨,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3)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蒙古族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记载反映了当时蒙古族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难深重。(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说法与材料一中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有关系。因为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蒙古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3)根据材料三中的"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祖"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故答案为:(1) 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 铁木真。有。铁木真经过多年征讨,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3) 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 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31.【答案】(1)1271 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3)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1)据材料“世祖忽必烈,国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至元八年”是1271年。遂一天下”是灭亡南宋,统一全国。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突出特点是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朝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台湾)、西域、东北地区的管辖。如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3)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元世祖的主要事迹有:①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王朝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故答案为:(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 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3) 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建立、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1 / 1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4七下·从江期中)《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历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吗( )A.581年 B.280年 C.589年 D.316年【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A.581年,不符合史实;B.280年,不符合史实;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589年,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故选项符合题意;D.316年,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重点事件的时间要牢记。2.(2024七下·从江期中)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选项B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制度,排除C;行省制不是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3.(2024七下·从江期中)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 )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高祖 ④武则天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D【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解析】【分析】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隋朝灭亡后,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唐高祖。故②③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①隋文帝和 ④武则天与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无关,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唐代帝王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唐玄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祖 ④唐太宗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答案】C【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建立;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唐高祖是唐朝开国皇帝,唐太宗627年至649年在位,武则天684年至705年在位,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所以这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排除AB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基础知识很重要。5.(2024七下·从江期中)《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yì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水轮和筒”等可知是筒车。唐朝农民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筒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6.(2024七下·从江期中)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A.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B.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C.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D.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答案】A【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据“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可知,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唐朝初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尺带珠丹上书唐中宗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友好关系,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以及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事例。7.(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答案】B【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8.(2024七下·从江期中)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历尽艰辛,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天竺,不畏艰险,求取佛经,为中外交往做出了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需要比较回答。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找到两者的相同点,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细心一些即可。9.(2024七下·从江期中)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后半辈不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后期的( )A.贞观之治 B.开元之治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A.贞观之治,不符合史实;B.开元之治,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结果出现了“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项符合题意;D. 藩镇割据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10.(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答案】A【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解析】【分析】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A项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B项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C项统一是五代十国时期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D项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说法准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11.(2024七下·从江期中)“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D【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陈桥驿站”“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12.(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答案】C【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13.(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面是一幅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形势图。图中★所代表的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A.契丹族 B.女真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由东京(汴梁)、兴庆和上京的地名和政权划分的分界线可知,该图反映的是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东京所在的位置应为北宋政权,图中★所代表的政权在北宋的北方,应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选项A正确;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14.(2024七下·从江期中)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汉之交,不符合题意;B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C淝水之战,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不符合题意;D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和辽之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15.(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夏,称“西夏”;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分析图示可知,选项A反映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并且大体方位正确,排除;选项B反映北宋和金、西夏并立,图示显示的方位也对,排除;选项C反映南宋与辽、西夏并立,错误。因为辽在1125年灭亡,南宋是1127年建立,故错误,符合题意;选项D反映南宋、金、西夏并立,图示方位都对,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知识点,需要准确识记基础知识。16.(2024七下·从江期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A.西汉 B.明朝 C.南宋 D.唐朝【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选项C正确;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排除B;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17.(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历史事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A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B、C体现了宋朝农业发展状况。故本题选D,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当时宋代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8.(2024七下·从江期中)下列有关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B.1227 年蒙古军队灭西夏C.1234 年蒙古军队灭金 D.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答案】A【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得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因此不是成吉思汗带领灭亡的,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19.(2024七下·从江期中)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夏朝 B.秦朝 C.唐朝 D.元朝【答案】D【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20.(2024七下·从江期中)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一份重要遗产。以下对这份遗产叙述正确的是( )A.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B.创新了中央官职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C.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D.实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使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答案】A【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表述正确,符合题意;B创新了中央官职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这是秦朝的创举,不符合题意;C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这是西周分封制,不符合题;D实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使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作答即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2024七下·从江期中)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答案】贞观之治;殿试制度;开元盛世【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曹芸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故答案为:第1空、贞观之治第2空、殿试制度第3空、开元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盛世局面: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22.(2024七下·从江期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 政策。【答案】重文轻武【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制定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故答案为:重文轻武。【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3.(2024七下·从江期中)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交子【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从而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故答案为:交子。【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24.(2024七下·从江期中) 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答案】铁木真;成吉思汗【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故答案为:第1空、铁木真第2空、成吉思汗【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25.(2024七下·从江期中)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 ,次年定都于 。【答案】大元;大都【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忽必烈于1260年继承汗位,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并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故答案为:第1空、大元第2空、大都【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26.(2024七下·从江期中)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 ”。【答案】行省制度【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答案为:行省制度。【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行省制度的相关史实。三、材料题(共5题,50分)27.(2024七下·从江期中)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 300 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兴亡】材料一 公元 6 世纪 80 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人才选拔】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经济繁荣】材料四材料五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 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请你完成材料四中的结论部分。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什么景象 【答案】(1)隋文帝。(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1)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隋文帝有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他在位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征发农民的史实,我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唐朝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4)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人口由隋初的三千多万人增长到隋盛时的四千六百万人,说明人口激增。垦田数由隋初的一千九百多万顷增长到隋盛时的五千五百多万顷,说明垦田扩大。粮仓由隋初的长安太仓增长到隋盛时的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等,说明粮仓丰实;材料 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故答案为:(1)隋文帝。(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3) 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 人口数量激增;垦田面积增长;粮仓丰实。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灭亡、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等相关史实。28.(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它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材料二 它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它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 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 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3)上述两个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4)这两个政权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契丹族。契丹或辽。(2)党项族。西夏(3)材料一:耶律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材料二:元昊;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等。(4)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契丹族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与唐朝的交流中,文明不断进步,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等。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本题考查党项族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本题考查契丹和西夏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4)本题考查辽、宋、西夏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与宋之间都曾发生过战争后来议和。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故答案为:(1)契丹族。契丹或辽。(2)党项族。西夏(3)材料一:耶律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材料二:元昊;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等。(4)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点评】本题考查辽、宋、西夏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29.(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材料二 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金军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人物“阿骨打”是在何时建立大金政权的 他是如何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 (2)针对辽的控制和压迫,金朝采取了什么策略最终灭掉了辽 (3)材料二中的“南朝”指哪一政权 该政权是如何灭亡的 (4)“南朝”政权灭亡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答案】(1)1115 年。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2)北宋与金订立盟约,夹攻辽朝。(3)北宋。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4)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1)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的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2)根据所学可知,当金军攻占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3)题干材料"当金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南岸的军队全都望风而逃。"的描述的是1127年,金军渡过黄河,攻破开封灭亡北宋的靖康之变。(4)根据所学可知,在金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故答案为:(1) 1115 年。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2) 北宋与金订立盟约,夹攻辽朝。(3) 北宋。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4) 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30.(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材料二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材料三 宋濂曾说,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1)材料一的记载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2)成吉思汗的本名是什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材料一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有关系吗 请说明理由。(3)材料三中“世祖”指谁 举例说明他是如何“信用儒术”“以夏变夷”的 (4)上述两位历史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铁木真。有。铁木真经过多年征讨,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3)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蒙古族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记载反映了当时蒙古族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难深重。(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说法与材料一中的这种局面的改变有关系。因为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蒙古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3)根据材料三中的"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祖"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故答案为:(1) 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 铁木真。有。铁木真经过多年征讨,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3) 忽必烈。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 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31.(2024七下·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材料二 如图请回答:(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 “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 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哪一制度 元朝加强了对哪些边疆地区的管辖 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世祖的主要事迹。【答案】(1)1271 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3)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1)据材料“世祖忽必烈,国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至元八年”是1271年。遂一天下”是灭亡南宋,统一全国。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突出特点是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朝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台湾)、西域、东北地区的管辖。如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3)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元世祖的主要事迹有:①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王朝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故答案为:(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 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3) 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建立、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