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材解读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汇报人姓名汇报日期目录CONTENTSCONTENTS单元组成概况01单元编写思路02单元学习方式03单元课时解读0401单元组成概况美国西部著名的马蹄湾是本来就这样的吗?单元组成概况01旧版新版新增加的一课转到其他单元1.围绕主要概念组织编排内容。2.减少容量,降低难度。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外部圈层中水、风、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外部力量引发的地表变化起始课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整体认知,并猜测形成原因过渡课对地球内部结构及状态有初步认知,为学习铺垫总结课单元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回应课单元组成概况01总分总02单元编写思路围绕核心概念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帮助学生围绕大概念来建构和组织头脑中的知识,这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为此,单元编写借助教科版教材的大单元优势,通过选择“地球表面的变化”这样一个主题,将一些零碎的、碎片化的知识有逻辑地编排组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进行持续的、跟进的、不断深入地学习,最终建构起一个主要概念。体现科学实践本单元的设计不但注重科学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运用,更注重科学实践观点的体现,即源于问题的证据搜集、建构科学解释、参与交流与论证。教材设计既关注实践性探究更注重理论性探究,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单元主题活动中。比如关于风化作用这个概念,课标中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为此教材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风和水的作用来让学生感知、理解外在因素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单元编写思路02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常见的地形有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地球的结构5.风的作用7.总结我们的认识6.水的作用单元编写思路02课时科学概念01单元科学概念02具体概念03单元编写思路03主要概念04建立起概念框架体系大概念03单元学习方式单元学习方式03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多元学习方式相融的科学学习方式,体现基于问题预测的证据搜集:主要是通过模拟实验和图文资料这两种学习方式,形成概念以及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回顾反思,与之前的认识相比较,感受自己的成长。04单元课时解读探索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特点。2.观察5中典型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3.填写表格:地形地貌特点及成因猜测。本课的编写逻辑地球全貌——陆地地形地貌——典型地形地貌——猜想变化原因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谈话导入,聚焦问题。此问题不但是本课的探索问题,也是本单元的要探究核心问题。单元课时解读04与之前学习《地球——水的星球》和《岩石和土壤》两个单元的内容建立关联,体现教科版教材在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连贯性教材连贯性建立空间尺度从一个大的视角去观察地球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在地球上居住或看到的地形地貌只不过是地球全貌中的一个局部,从大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机会,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的窗户,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也是为今后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单元课时解读04这既是本课学习的结果,也是后面几课学习的线索,更是最后一课进行对比、回顾、反思的依据。这个班级记录表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一课学习后都要与之前的认知进行比较,反思,最后一课是全面回顾,因此非常重要。对5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典型图片的观察,描述其特点,初步猜测形成原因。这些典型地形地貌都便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地质特点进行成因猜想,而且教材后面的4课内容都将对每一种地质作用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认识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与描述地形图,了解中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单元课时解读04总体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包括四个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二、了解地壳的组成。三、了解地壳的运动。四、做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过渡作用,是桥梁和纽带。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学习,二、是为第3、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背景图是火山口图片,揭示地球内部是热的,压力是大的。观察图片,调取学生对地球内部状况的前认知,通过交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单元课时解读04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只提供了三个圈层结构的名称和图示。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丰富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比如三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厚度、质量占比、组成物质等,为后续探索活动做知识铺垫。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本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实现课标14.5.3的学习目标“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为此,教材用陈述的方法告知学生,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分为三类,并配有三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每一类选取了2—3种岩石。教学建议:1.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三类岩石的成因、三个类别的岩石),丰富学生对岩石的认识。2.让学生观察描述三类典型岩石的特点,找寻与成因间的关联,加深对岩石构造与成因密切关联的理解。这个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处于地球表层的地壳也是运动的,以及这个运动所带来的地质变化。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建议:1.建立关联的思想。教师将本活动与本课的前两个活动相关联,同时本活动还将与后面的地震、火山两课的学习建立关联,奠定知识基础。2.学习方式:除了阅读+思考外,还可以用毛巾等实物开展模拟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单元课时解读04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制作模型,再次从整体感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建议:1.教师提供三个圈层的大致平均厚度。2.组织学生按照比例缩小数据,尽量使模型更像地球的内部结构。3.切割地球模型时特别小心,以防变形,用细线较好。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主要探索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三、地震时自救、互救方法,制作宣传海报。设计思路:从“原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意图:1.加深学生对于“地壳运动”的理解。2.为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此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小活动。(1)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2)做模拟实验。(3)对地震成因做解释。这三个活动整体看就是让学生基于证据建构关于地震成因的科学概念。教学建议:1.猜想。出示一些地震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根据观察和已有经验,展开对地震产生原因的探究活动。教师最好能将学生的观点聚焦,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讲究活动之间的关联)2.模拟实验。(1)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2)明确模拟关系(每一材料代表什么)。(3)明确观察点。3.解释成因。(1)根据模拟实验解释。(2)结合真实图片、视频资料解释。单元课时解读04这个活动分为两个小活动:(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设计意图是调取学生原有认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教材提供了两份资料与图片,目的是丰富学生对地震给地表带来影响的认识。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1.学习方式:搜集资料+观察阅读+交流研讨。(1)课前,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2)课上,活动可以分两步: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研讨,筛选处理信息,形成小组的观点。二是全班交流,教师也可适时提供教材的图片或补充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研讨,最终使学生形成地震会改变地表形态、样貌的认识。2.关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搜集处理信息是科学探究8个要素的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点。3.反思地震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认识。引导学生反思第一课关于“弯曲岩层”的认识,将本课基于证据获得的解释与之前的猜想相比较,不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地震是造成岩层弯曲变形的原因,通过反思比较还能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到科学是讲证据的。单元课时解读04对应课标15.3.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材对这个内容设计为“制作宣传海报”,意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让抗震防灾的知识内化于心。教学建议:1.学习方式:搜集信息+动手实践。2.作为课下作业来完成。3.教师要提供展评的时间和空间,将这一活动的目的有效达成。可以召开汇报会,相互观赏彼此的作品;可以结合学生提供的方法,开展演习等活动,达到对地震抗震防灾知识的广泛了解,并形成一定的防震意识。单元课时解读04整体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主要探索活动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设计思路: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成因——对环境的影响意图:1.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2.为设计、理解模拟实验做准备,清楚每一个实验材料对应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理解模拟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1.学习方式与地震一课相同,搜集资料+观察阅读+交流研讨;课前、课上活动相结合。2.关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材之外的资料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图片。意图: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意图:了解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的认识。分为三个小活动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1.重视前概念的揭示,形成火山喷发原因的观点,这是明确模拟实验目的的有效方法。2.建立模拟实验材料与火山喷发现象的对应关系。3.实验方法要特别关注。(1)对罐头盒直接加热,不要使用石棉网。(2)番茄酱要适当稀释。(3)土豆泥里面挖的洞要到达盒底。(4)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4.注重观察现象的描述与记录,基于证据的解释。5.引导学生回应第一课“长白山天池成因”的猜测,比较认识的提升,增强证据意识。对环境的影响是从正反两方面来介绍的,意图是让学生对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教学建议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学习、交流、研讨;2.注意火山喷发作用的两面性。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分为四个探索活动1.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1.观察图片,描述特点,提供推测依据。2.做好推测,形成合理的班级观点,作为模拟实验的目标基础。3.遵循模拟实验规则,做好模拟实验。(1)建立实验材料与自然现象的关联。 (2)强调实验的方法。4.做好科学记录。5.依据现象,作出解释。6.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呈现了比较典型的地貌。戈壁、沙漠、蘑菇岩雅丹地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风对地表变化的强劲作用,而且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文字,对戈壁滩、沙漠的成因作了解释。教学建议: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学习、交流、研讨;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地貌特点,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作出学生自己的推理解释。3.教师要补充一定的资料,做相应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风对地表作用的认知。4.做好回顾反思(与第一课的猜测进行比较)。单元课时解读04关注与地震、火山喷发的比较,理解地质作用的不同。单元课时解读04教学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两个活动:一个是降雨,另一个是河流。他们共同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降雨造成地表土壤的积水河流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通过实验,学生真实感受到降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同时认识到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建议:1.组织学生就降雨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进行预测与研讨,形成基本观点,以此作为探究活动(模拟实验)的起点。2. 做好模拟实验。(1)开展实验设计活动。(2)明确实验材料与自然现象的关联。(3)明确实验步骤。3.做好实验前后土壤样子的观察与记录。4.做好交流与研讨活动(根据学生观察到的信息不同,适当拓展实验的宽度与深度)。5.基于现象,建构概念。本活动分成两个小活动:1.对两幅图片的观察、描述与解释。2.阅读资料,丰富学生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意图:降低学习难度,“试着”“丰富”。教学建议:1.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学习、交流、研讨。2. 学生观察两幅图片,阅读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尝试作出自己的推理、解释。3.教师再补充一些资料(视频),做相应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河流对地表作用的认知。4.做好回顾、反思(与第一课的猜测进行比较)。单元课时解读04切沟的形成水平大冲沟的形成结合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加以解释。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从记录表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学习体现了概念建构的连续性,是不断累加证据的过程,逐渐建构起内外力共同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与面貌这一知识体系。教学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包括两个部分:1.对前面学习的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对地球表面改变的整体回顾与总结。2.深化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认识。单元课时解读04包括两个小活动:活动1: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学生能够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活动2:主要目的是通过前后认识的比较,感受到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成长。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对科学学习认识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加深。单元课时解读04单元课时解读04设计的意图: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思考,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应课标15.3.2和15.3.3目标。教学建议:1.明确研究问题,形成观点。2.继续遵循模拟实验的规则。3.开展实验的设计活动,控制单一变量。(1)不同条件:一个小丘有植物覆盖一个小丘没有植物覆盖(2)相同条件:同样的小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高度进行“降雨”4.掌握操作方法与要领。(1)实验中雨水要尽量洒在土地上。(2)注意小组分工合作。(3)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教学建议单元课时解读04THANK YOU!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