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 序号 3内容分析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意在通过一学期安排了由浅人深的内容,帮助学生从生活人手,感受身边的法律,认识我国的法律依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尽快熟悉陌生的知识领域,本册教科书的法治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学习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题设置三个与法律相关的话题:“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个话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区别,从而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生活与法律”这个话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保障我们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个话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我们的作用,认识法律的内涵。这三个板块在逻辑上层层递进:法律与生活的联系——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法律的作用。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道德修养: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法治观念: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1)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4)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或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已知: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对听说过一些法律的知识,但是了解的比较少。未知: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策略经验:已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未知:部分学生在筛选、运用材料方面还不够恰当。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较难抓取其中的关键信息。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存在困难与障碍: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学生个性差异: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国法校规仍需好好学习。突破措施:1.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故事,穿插在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堂学习中。2.通过小组学习对于复杂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3.借助丰富的拓展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法律的存在。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生活中法律的作用、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2.通过讨论交流、资料分析,提高法律意识,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学习重难点 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作用。2.如何申请法律援助。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法律故事会教师准备:教学媒体、播放视频素材、活动评价单、板贴。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活动一:法律指引方向 学习内容一、谈话导入1.出示下棋、踢足球的图谈话:看,他们在干什么?下棋和踢球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分享: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会变成什么样 学习内容法律如同指南针——行为指引1.过渡:同学们,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看到这些提示又会怎么做呢?学生活动1出示图片交流:玲玲她拥有什么权利呢?(著作权)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2.出示图片交流:想一想,在公共场所,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3.教师小结: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法律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图片信息,能够说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没有法律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问题预设:学生面对图片是的活动能够清晰的理解,在总结上可能有所欠缺。补救措施:教师通过补充其他情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活动二:法律衡量对错 学习内容1.读一读。(出示“阅读角”)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活动看一看,下面的几张图片给我们讲述了什么事?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图片1:禁止酒后驾车,法律让我们更安全。图片2:残疾人受法律保护,法律让生活更有保障。图片3: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法律让生活更公平。交流:2.教师小结:法律如同尺子,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能够通过学习说出小学生享有的权利。能搜集和整理资料,与同学一起分享交流自己享有多种权利。 问题预设:因近法律在学生生活中是接触较少,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补救措施: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并自行消化教师恰当补充资料问题预设:学生分享形式较单一补救措施: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不断丰富展示形式。三、法律保障权益 学习内容:法律如同武器——保障作用。案例内容观点1: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观点2: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去教训他。观点3: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认倒霉。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以上3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小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2.案例分析:周某有三个子女,有一个子女赡养她,其他的都不管他,一分钱也不给他,法律的事他不懂,又没钱请律师。那该怎么办呢?3.播放视频: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解决老人赡养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4.小结:相信有了法律援助,就会解决困难的。也请大家知道,如果经济困难,或特殊原因,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在小组内形成统一共识,分析出法律是可以保护合法权益的。 问题预设:因近法律在学生生活中是接触较少,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补救措施: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并自行消化教师恰当补充资料(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四十六条,四十七条: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对应类型 作业时间思考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拓展作业 5分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单元 第一单元 主题 我们的守护者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学习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本单元两课的内容切入点和设计思路有极大的不同,在教学时要注意转换思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第1课贴近日常生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共鸣,但涉及的法律规定范围广、内容杂,需要教师学习和掌握诸多细节性的法律知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2课离学生生活较远,引入了许多体系性的内容和抽象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利用这一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系建构:(一)各学段间的关系建构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守护者”,《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意在通过一学期的法治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尽快熟悉陌生的知识领域,本册教科书安排了由浅入深的内容,帮助学生从生活入手,感受身边的法律,认识我国的法律体系。(二)单元间的关系建构本册教材根据“生活与法”“公民与法”“国家与法”“社会与法”四个学习领域,设计了“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国家机构”“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主要介绍了法律就在生活中,宪法是根本法。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介绍公民这一法律身份,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我国的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权力监督等内容。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介绍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以及运用法律维护权利的方法。(三)单元内的关系建构本单元共两课,以“生活中的法律”和“最高法律——宪法”为主要内容和逻辑主,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现实生活和法治体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法律”和“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感受法律无处不在。这一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认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几种法律类型,知道法律对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的作用。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宪法知识,了解法律体系。这一课初步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了解宪法的法律地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简单地分析生活中与宪法有关的现象。资源拓展:读书推荐《与法同行》、视频资源、学校宪法日主题活动。课标要求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道德修养: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法治观念:通过探究,对比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异同,初步认识不同的社会规则,认识法律具有强制里和权威性。健全人格:能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权利,并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以及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责任意识:认识不同的社会规则,体会纪律、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与区别。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已知: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对听说过一些法律的知识,但是了解的比较少。未知: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策略经验:已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未知:部分学生在筛选、运用材料方面还不够恰当。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较难抓取其中的关键信息。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存在困难与障碍: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学生个性差异: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国法校规仍需好好学习。突破措施:1.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故事,穿插在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堂学习中。2.通过小组学习对于复杂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3.借助丰富的拓展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法律的存在。单元目标 1.通过课堂交流、对比阅读,通过案例学习,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法律。2.通过案例学习、同伴互助,认识明确法律中的义务和权利的具体要求。3.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纪律、道德和法律等规则的特点与联系,明确道德和法律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关系。4.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宪法意识,在生活中遵守宪法。5.通过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宪法、践行宪法。6.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懂得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7.通过案例分析,认识生活中法律的作用、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8.通过讨论交流、资料分析,提高法律意识,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9.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国家宪法日的基本信息,知道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10.通过小组交流,了解宪法日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了解宪法与我们的关系。能够积极参与到宪法日活动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11. 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知道法律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的存在让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12. 通过观看视频、具体事例,认同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会保护我们的权利,维护我们的自由,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亲近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1.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初步认识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难点:了解宪法日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了解宪法与我们的关系。能够积极参与到宪法日活动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始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旅程,名为“法律与我同行”。在这个旅程中,你们将扮演侦探、演员、编剧等多重角色,通过一系列活动,深入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想象一下,你们将在一个迷宫中寻找法律的答案,成为小侦探破解生活中的法律谜题。让我们一起踏上这个旅程,让“法律与我同行”,开启你们的法治探索之旅吧!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2 《法律是什么》 1.通过课堂交流、对比阅读,通过案例学习,初步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法律。2.通过案例学习、同伴互助,认识明确法律中的义务和权利的具体要求。3.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纪律、道德和法律等规则的特点与联系,明确道德和法律之间相互影响融合的关系。2 《生活与法律》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不同门类的法律其实离自己很近。2. 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知道法律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的存在让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3. 通过观看视频、具体事例,认同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会保护我们的权利,维护我们的自由,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亲近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2 《法律作用大》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生活中法律的作用、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2.通过讨论交流、资料分析,提高法律意识,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2 《感受宪法日》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国家宪法日的基本信息,知道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2.通过小组交流,了解宪法日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了解宪法与我们的关系。3.通过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能够积极参与到宪法日活动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2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宪法意识,在生活中遵守宪法。2.通过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宪法、践行宪法。3.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懂得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2 《树立宪法权威》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2.通过小组交流、观看视频等方式,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修正保障了人民的利益。3.通过对宪法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尊崇宪法的积极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3课时 教学设计.doc 统编版道法六上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单元整体备课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