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血战湘江》观后感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漫漫征途……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陷入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的重兵围堵之中,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打响了……而陈力导演执导的《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一史实为原型来拍摄的,该片讲述了1934年红军34师的战士们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的被红军战士们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震撼住了,也正是有我们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不畏牺牲、顾全大局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才能让党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线,才有了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走向胜利。但是湘江战役却是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此次战役是国名党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预谋规划,在长征路途中用重兵围堵我们红军,国民党50万人打我们工农红军几万人,50万对8万啊!多么大的人数差距;同时,反派蒋介石派出了大批空军袭击红军。第二,当时红军处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之中,军事最高指挥权掌握在一个只是在军事学院学习了四年并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又不乐意听取别人意见且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李德身上。当时共产国际组织派李德千里迢迢来中国,是希望能够帮助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但李德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愿意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毛泽东同志当时的一句话非常的正确:“中国革命走的什么道路?是靠我们自己走,不是套搬别人的的东西!”李德的出发点是对的,希望我们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但是他没有学会变通,只是举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生搬硬套不符合当时我们中国国情的东西,致使红军当时打仗打得更加的艰苦惨烈。第三,参加战役的18军团在敌人的重兵攻击下全军覆没、后在枫树脚殿后的红五军团34师七千多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红军战士损失惨重,战场上血流成河……为了掩护党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34师的战士们英勇抗敌,坚决战斗,喊着“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枫树脚阵地坚持了三天 ,他们为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仍然在坚持战斗。直至党中央红军顺利渡江,仅剩两千多人的他们仍然掩护战友突破重围,最后所剩无几的几位34师战士寻找到了党中央红军,顺利完成任务。但这次任务的完成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七天七夜的湘江血战,中央红军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工农红军们用生命和鲜血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的江水都染得通红。经过中国共产党支部会议,决定改变红军前进路线,后,中央红军转兵贵州,经黎平、猴场,突破乌江,到达遵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工农红军们的纪律非常严明,从他们从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对人民群众也是平等待人、关心帮助,从不会有烧杀抢夺此类事件发生等皆可看出,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会真正的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对于朴实无华的老百姓来说,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加倍的好。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影片中,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有智慧有果敢、敢于创新、及时总结改进、关心关爱战士们、无私奉献等光辉形象,给人民和战士们作了表率,以身作则往往是最好的教导方式。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但爱国主义永远是最核心的东西。永不腐朽的伟人精神往往是震撼人心的东西,爱国主义永远是其他伟人精神的基础,唯有爱国,才能使人的意志更加坚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