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 往事依依【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深邃的星空: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甚至带给我们终生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二、教学开展任务一:预习检查、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正音释词。读准字音: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骚人(sāo) 素娥(é)婵娟(chán) 雕镂(lòu)镌刻(juān) 慷慨(kǎi)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身历:亲身经历。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丽:灿烂美丽。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依稀:模模糊糊。凝注:凝聚,凝结。2.作者简介。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3.标题理解。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4.写作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概括“往事”。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章共写了六件事:①小时我看山水画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③童年我读《千家诗》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⑥聆听老师的教诲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2.同学们,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明确: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3.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明确:(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4.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1.齐读2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看图时感受:百看不厌。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2.读第3段:勾画: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思考:本段有何特点?读诗时感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特点:引用了许多诗句,使文章文采斐然, 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还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更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3.讨论交流: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调换,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4.分组读第4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感受的语句: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影响---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5.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6.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明确: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7.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明确: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8.齐读第7段。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明确: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9.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明确: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10.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4.创意表达:对往事说“依依”示例:往事依依,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往事依依…………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三、本课小结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四、随堂练习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芦苇(lú) 狼惫(bèi) 凝视(nínɡ) 记忆犹新(yōu)B. 逃窜(cuān) 广阔(kuò) 吟颂(sònɡ) 津津有味(jīn)C. 沉浸(jìn) 绚丽(xuán) 镌刻(juān) 身厉其境(lì)D. 模糊(mó) 教导(jiào) 慷慨(kǎi) 滚瓜烂熟(shú)点拨:A. “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B. “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C. “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3.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五、作业布置1.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2.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在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深邃的星空: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甚至带给我们终生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新课导入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核心素养任务一:预习检查整体把握读准划横线的字音: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骚人(sāo) 素娥(é)婵娟(chán) 雕镂(lòu)镌刻(juān) 慷慨(kǎi)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正音释词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身历:亲身经历。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丽:灿烂美丽。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依稀:模模糊糊。凝注:凝聚,凝结。作者简介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往事依依标题理解点明内容,体裁:回忆往事的记叙文杨柳依依、依依不舍依依惜别、别情依依“依依”原是形容一种姿态,意思是柳姿轻柔,随风摇摆的样子。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一种情态,含有不舍、留恋之意。奠定感情基调。写作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默读课文,概括“往事”。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文章共写了六件事:①小时我看山水画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③童年我读《千家诗》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⑥聆听老师的教诲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图读诗听课与读书有关归纳为整体感知2.同学们,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3.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BDAC4.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1.齐读2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对我成长有何影响?看图时感受:百看不厌。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启发“我”的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看图—-身历其境 乐在其中想象2.读第3段:勾画: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思考:本段有何特点?特点:引用了许多诗句使文章文采斐然, 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还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更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读诗时感受:美不胜收。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令人眼花缭,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3.讨论交流: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调换,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4.分组读第4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感受的语句: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影响---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听课——入情入理, 激发兴趣5.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6.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归 田汉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明确: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7.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 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南宋刘克庄8.齐读第7段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9.第8段“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01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02总结:10.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启发“我”的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影响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一步一步接受文学的熏陶,一步一步积累了丰厚的文学积淀。往事就这样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代名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示例:批注:“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答案:“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2)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描写的角度)(3)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示例:往事依依,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往事依依…………4.创意表达:对往事说“依依”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本课小结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芦.苇(lú) 狼惫.(bèi) 凝.视(nínɡ) 记忆犹.新(yōu)B. 逃窜.(cuān) 广阔.(kuò) 吟颂.(sònɡ) 津.津有味(jīn)C. 沉浸.(jìn) 绚.丽(xuán) 镌.刻(juān) 身厉.其境(lì)D. 模.糊(mó) 教.导(jiào) 慷慨.(kǎi) 滚瓜烂熟.(shú)D点拨:A. “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B. “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C. “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随堂练习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 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D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3.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初中 ③_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一、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二、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 《往事依依》同步检测(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2分)1.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2分)①雕lòu ②慷慨(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2分)(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1分)(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2分)A. B.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B.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C.知识积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D.新素材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鼓励全民参与,传递读书力量,来升华和照亮当下的生活。4.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3分)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5.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3分)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7.结合以下背景链接,说说于漪老师写《往事依依》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4分)链接一: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70岁时她应《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邀请,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现选入人教版课文。链接二:2019年9月 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 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8.上初中后,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在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现在,请你参加“多彩课堂·伴我成长”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活动一·精彩课堂我分享】(1)学习中,一节节精彩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里,同学们也发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下面是小阳同学找到的两则材料,请从下面的两节课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组内发言时分享给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4分)第一节课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课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于漪《往事依依》)【活动二·智慧课堂我报道】(2)科技服务于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小薇同学就读的学校携手异地某校共建“智慧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3分) 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我校七(2)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二、阅读理解(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顽童变成小书迷叶辛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她每次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⑤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有段时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气氛……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们的眼界,陶冶你们的精神,愿你们长大了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9.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4分)10.阅读第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4分)1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12.“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3分)1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作者这样读书的好处。(4分)答案与解析一、1.(1)镂 kǎi(2)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3)动词(4)A.感慨万端 B.滚瓜烂熟2.D3.【解析】 D项,语序不当,应将“升华和照亮”改为“照亮和升华”。故选D。4.例句:①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②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5.①③②④6.C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7.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通过对萦绕心怀的往事的回忆,就是想告诉青少年要珍惜金色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要有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点1分,答三点得满分)8.(1)示例一:同学们,我喜欢第一节课。因为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的入神、陶醉,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陶醉于读书的先生形象(或者是刻画了先生质朴、可爱的形象)。示例二:同学们,我喜欢第二节课。因为老师大声朗诵诗词,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诵读时极为投入,富有感染力,深深打动了学生。(2)示例一:“智慧课堂”入校园;示例二:我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二、9.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中“我”的顽童形象。(2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开头两段交代了“我”童年时期顽皮、爱逞强、贪玩的特点,和后文“我”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成长变化的描写,同时,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两段交代“我”的顽童形象,正好和标题照应。10.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吸引,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热情;书越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许多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4分,每点1分)【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相关内容。根据第③段可知,“我”被《儿童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字画吸引,觉得那比自己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由此开始被书本吸引,产生阅读兴趣;根据第④段可知,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慢慢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兴趣,爱上了读书;根据第⑤段、第⑥段可知,“我”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我”不仅沉溺于文字,更沉溺于书中的情节带给“我”的无限广阔的想象,沉溺于文学世界;根据第⑧段可知,“我”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自觉自愿地读书,认真细致地读书,还及时做读书笔记,最终变成了小书迷。1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变出个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2分)这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1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首先分析句子的表层义,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深层义。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想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可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12.“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对我们的成长产生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3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第①段、第②段和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等内容可知,“我”小时候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籍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结合第⑩段可知,“我”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们知道,曾经的自己是怎样的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梦想之后,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13.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文学积累。(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结合句中“很细致、很认真”“记下读书的笔记”可知,这是精读的方法。精读不仅可以把书“读懂”,而且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把书“读透”。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 往事依依【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学法指导】课文选材精当,前后照应,主题突出且适当引用诗文,转述某一情节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把本身没有太多情节的事情写得很具体,阅读时应加以注意。文章语言平淡,写的也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文章在记叙中善于运用领起句,使文章层次清楚。阅读时,要注意勾 画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以及开头和结尾,体会文章的主旨。【预习案】一、新知认知(读)1.作者简介。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2.标题理解。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作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二、预习任务(练)任务一:正音释词、整体把握(一)正音释词1.读准字音。徜徉( ) 浩淼( ) 绚丽( ) 阴晴雨晦( ) 骚人( ) 素娥( )婵娟( ) 雕镂( ) 镌刻( ) 慷慨( ) 心旷神怡( ) 谆谆( )红紫芳菲( ) 缭乱( )2.解释词语。年华:历历:茫茫:身历:重读:雨晦:意境: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万端:滚瓜烂熟:依稀:凝注:(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概括“往事”。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章共写了六件事:①②③④⑤⑥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2.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探究案】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1.《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3.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诵读课文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影响4.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质疑案】1.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2.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4.读完本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 往事依依【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重难点】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学法指导】课文选材精当,前后照应,主题突出且适当引用诗文,转述某一情节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把本身没有太多情节的事情写得很具体,阅读时应加以注意。文章语言平淡,写的也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文章在记叙中善于运用领起句,使文章层次清楚。阅读时,要注意勾 画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以及开头和结尾,体会文章的主旨。【预习案】一、新知认知(读)1.作者简介。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2.标题理解。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写作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二、预习任务(练)任务一:正音释词、整体把握(一)正音释词1.读准字音。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骚人(sāo) 素娥(é)婵娟(chán) 雕镂(lòu)镌刻(juān) 慷慨(kǎi)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2.解释词语。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身历:亲身经历。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丽:灿烂美丽。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依稀:模模糊糊。凝注:凝聚,凝结。(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概括“往事”。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章共写了六件事:①小时我看山水画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③童年我读《千家诗》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⑥聆听老师的教诲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2.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探究案】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1.《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2.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3.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不同点 相同点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4.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明确: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质疑案】1.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明确: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2.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明确:(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 《往事依依》 导学案(学生版).doc 10 《往事依依》 导学案(教师版).doc 10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doc 10《往事依依》【2022新课标】课件.pptx 10《往事依依》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往事依依.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