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案课题:维也纳的音乐钟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歌曲《维也纳的音乐钟》来自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 亚诺什》。这首曲子以活泼的回旋曲式结构为主,旋律优美动听,充满童趣。它运用多种乐器,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维也纳音乐钟的神奇世界,感受着音符跳跃带来的奇妙旅程。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已有所提高,他们对故事和游戏充满兴趣,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对回旋曲式结构的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老师用生动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探索和感受。一、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沉浸在音乐营造的奇妙意境中,感受维也纳音乐钟的魅力,体会回旋曲式带来的音乐美感。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感受乐器音色的变化带来的独特听觉感受。2.艺术表现:用肢体语言、声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展现音乐的魅力。模仿乐器演奏姿势,并尝试用简单的乐器或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3.创意实践: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展现自己的创意和音乐天赋。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表现音乐的结构,用更直观的方式理解音乐的奥秘。4.文化理解:了解维也纳的音乐文化,感受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拓展音乐视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记住音乐主题,辨别乐器的声音,感受音乐营造的奇妙意境。初步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感受音乐的结构之美。2.教学难点:围绕回旋曲式结构进行即兴创作,将理解转化为创造。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游戏法互动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魔杖、打击乐器等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播放维也纳的风景图片,并简单介绍维也纳的音乐文化。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维也纳有什么特别的吗?3.播放音乐主题,并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奇妙意境。4.引入“魔法师”的故事,用充满神秘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感知1.再次播放音乐主题,并引导学生用“duang”模唱,感受音乐主题的旋律走向。2.课件展示旋律线,引导学生跟着旋律线划线并再次模唱主题,让学生用更直观的视觉体验,加强对旋律的记忆。3.老师指挥学生用“魔杖”敲击节奏,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将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二)探究1.播放整首乐曲,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2.播放插部音乐,引导学生识别并模仿乐器音色,并进行简单的乐器演奏,让学生通过模仿和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乐器的声音。3.引导学生观察乐曲结构,发现主题和插部的排列规律,并初步认识回旋曲式结构,让学生从简单的观察中发现音乐的规律。(三)示范1.老师用电子琴示范演奏回旋曲式结构,并解释回旋曲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2.老师示范用动作、语言等方式表现回旋曲式结构,用更直观的展示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环节三:巩固延伸1.学生分组进行即兴创作,用动作、语言或简单的乐器演奏来表现回旋曲式结构,让学生将理解转化为创造,在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来记录乐曲的结构,用更直观的方式理解音乐的奥秘,并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六、小结拓展、布置作业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回旋曲式的特点。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回旋曲式音乐,并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回旋曲式音乐作品,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索结合起来,更深入地学习音乐。作业:1.课后收集关于回旋曲式音乐的资料,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拓展学习范围。2.尝试用简单的乐器或打击乐器演奏《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主题音乐,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七、设计意图(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聆听音乐、模唱旋律、敲击节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主题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并激发学习兴趣。(2)探究音乐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主题、识别乐器音色、分析乐曲结构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即兴创作、符号记录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八、板书设计维也纳的音乐钟回旋曲式:ABACADA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故事和游戏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回旋曲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但教学内容的环节较多,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今后需要在教学设计上进一步优化,并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使课程内容更紧凑,学生学习更有效率。—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