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古诗词预习之唐诗五首(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古诗词预习之唐诗五首(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上古诗词预习之唐诗五首
【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简介】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
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作者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唐初诗人。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作者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使至塞上》算是王维所作的“边塞诗”。公元737年(唐朝天宝25年)王维因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与吐蕃作战获胜,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于途中写了这首《使至塞上》,记述了他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风光。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重点描绘了塞上的典型景观,也是作者最擅长的方面,写景。这句千古绝句画面感非常之美。西部边塞自古其实是荒凉的,自从开辟了丝绸之路成为中原的安全屏障因此汉唐朝代都十分重视经营西域。西部大漠并没有绮丽景观,只有每隔一段距离建有烽火台。烽火台燃起烽烟时就格外醒目,古代人认为点燃狼粪产生的烟会直上云天,因此“孤”烟是直的。长河指黄河,作者显然在黄河边上见过落日。那种夕阳美也是十分壮观的。“直”和“圆”的描写非常贴切的刻画了塞外大漠的景观。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心境。长安到西域路途遥远,作者单车出征,自然是孤独的。在黄河边欣赏落日也是孤独的。所以这句诗所刻画的境界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在小说中借“香菱”之口说出了对这句诗的见解。非常有见地。全诗不长,却将边塞风光的雄壮与瑰丽,边关将士为国征战的勇敢豪情和胜利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译文】
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使至塞上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钱塘湖春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练习】
一、阅读《野望》, 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点明了地点: ,时间: 。事情: 。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 对 , 对 。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7.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8.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黄鹤楼》, 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历历:
(2)乡关:
10.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2)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3)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4)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1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2.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三、阅读《使至塞上》, 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    ,       。
1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1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1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 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7.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8.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19.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试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本诗选自 ,作者 是 代大诗人,字 ,晚年又叫 。
24.《钱塘湖春行》以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第 句和第 句是颔联, 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7.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8.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一、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 薄暮 望 3.皆、惟 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6.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7.“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8.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二、9.(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2)故乡
10.(1) √ (2) × (3)× (4)×
11.“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2.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三、1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4.B 15.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16.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四、17. 思乡 18.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1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22.“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23.《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4.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对偶
25.D 26.C
27."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8.“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