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名著阅读之红星照耀中国(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名著阅读之红星照耀中国(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上名著阅读之红星照耀中国
【内容梗概】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该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1930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创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人物形象】
1.毛泽东
(1)外貌: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2)出身:农民。
(3)印象: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说话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椒的癖好。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4)特征: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有杰出的军事战略能力和深刻的政治洞见能力。
2.周恩来
(1)外貌: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黒,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
(2)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3)印象: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
(4)特征: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从他为斯诺作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3.贺龙
(1)外貌: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2)出身: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3)印象: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
离去)。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4)特征: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4.其他人物形象
朱 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
彭德怀:率直爽朗,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爱惜部下,善于作战。
徐海东:大胆无畏,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
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面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没有退缩,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
朱作其:精通英语、德语,业务素质过硬的电力专家;很有才能、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
共产党员。
刘 晓: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态度极其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对共产主义
有一种狂热的纯粹感情。
红小鬼: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蔡树藩:独臂将军,有趣、可爱、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大批年轻的红军战士:刚毅坚忍、勇敢顽强、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充满革命信仰和牺牲精神,为家
庭、土地和国家而战。
【作品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作品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真题训练】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至 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 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 ;打土豪要归公。
3.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 ,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 ,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4.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 。
二、选择题。
5.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6.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9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3周年
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8. 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9. 美国人埃德加 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10.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11.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三、简答题。
12.列举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
13.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14.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15.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16.张学良是如何改变思想,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的?
17.《西行漫记》全书共 12 篇,请罗列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8.在井冈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19.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间是哪年到哪年?政治基础是什 么?
20.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
21.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哪三本?
22.红军大学有哪些独特无二的地方?
23.为什么说苏区是个理想之地?
24.斯诺眼中的红军剧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 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回答问题。
25.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 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是谁?
(2)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 )
A 、《 共产党宣言 》 B、《 资本论 》 C、《 阶级斗争 》 D、《 社会主义史 》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文字。
26.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中所说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西行漫记》 美 埃德加 斯诺, 1936年6月 1936年10月 2.不拿贫农一点东西3.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周恩来 八一南昌起义 4.徐海东 徐特立 朱作其
二、5.C 6.D 7.B 8.B 9.B 10.D 11.A
三、12.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1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14.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 渡过 24 条河流,经过 12 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15.(1)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2)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16.(1)被共产党打了败仗后,成千上万的东北兵投向了红军,被俘虏的东北军将领被释放后,对红军有诚意要停止内战,用和平民主方法统一中国的想法很赞赏; (2)东北军全军都有反对与红军作战的情绪; (3)张学良本人也受到强烈的左倾影响; (4)王牧师给张学良带了一个谈判方案,张学良又见了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详细讨论,张学良相信了红军的诚意,相信国内统一战线建议的合理可行。
17.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 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18.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19.1924—1927 年,政治基础是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20.过程: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年 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1.(1)《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2)《阶级斗争》、(3)《社会主义史》。
22.它的校长林彪是一个28岁的指导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27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做课堂笔记本使用。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 15 银洋,或是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 200万元。
23.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与人和睦相处,在全国一片乌云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
24.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 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易轻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 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四、25.(1)毛泽东 (2)B (3)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
26.(1)1936 年 张学良杨虎城 (2)逼蒋抗日,停止内战 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