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升九暑假语文衔接练习九上文言文预习之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升九暑假语文衔接练习九上文言文预习之湖心亭看雪(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上文言文预习之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简介】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作者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本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惟长堤一痕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是金陵人,客此 (6)及下船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日更定 /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 更深人静
C、是金陵人,客此 / 旦日,客从外来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且焉置土石
3.下面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及下船 /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余拏一小舟 /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 长烟一空
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
B.雾凇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作客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
(2)文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痴迷于什么?
(3)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6)三个“与”是否显得拖沓,是否应去掉?
(7)“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比较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9.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11.《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一、1.(1)全 (2)这 (3)只有 (4)罢了 (5)动词,客居 (6)等到 (7)哪里
2.D 3.D 4.C
5.(1)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3)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的人迹和鸟声都消失了。
(4)(湖上)寒气弥漫,天空和云、山、水,白茫茫一片。
(5)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草叶的小船,船上两三个像小米粒的人而已。
6.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涯遇知音的欣慰之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呆;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4)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和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孤傲清高的性格。同时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6)不能去掉,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天地苍茫的景象。
(7)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8)“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0)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二、7.(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8.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9.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10.《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11.《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语意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