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立意
本课教学设计两条线索,一方面以日本侵华为线索;一方面以中国人民抗战斗争为线索;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局部抗战、全面抗战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前两个子目大致按时序展开叙述,呈现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以及从局部看展到全国抗战的特点。第三子目揭示侵华日军的侵华暴行。在把握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内容以“时间”为主线对本课进行从新建构,将本课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缘何侵华”介绍日军侵华的原因;第二部分“侵华暴行”集中介绍日军侵华暴行;第三部分“我们的抗争”,集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抗争。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局部抗战时期日军的侵华行为和中华民族的抗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让学生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日本侵华的重要史实在初中已学习,高中历史侧重于揭示其性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①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②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在全民族团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本课教学目标:①通过课本梳理日军侵华的暴行;②通过历史史料,分析日军侵华的原因;③通过课本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的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等方法,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与学案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缘何侵华侵华暴行我们的抗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回答该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义勇军进行曲》的背景及歌曲反映的内容,进入本课学习。 学生活动: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回顾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歌曲内容反映的。 设计意图:以《义勇军进行曲》以为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和兴趣,带入本课学习。
一、侵华缘由 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1927.7.25)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日本三十年代的秘密文件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极度动荡不安。为求苟安,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材料四:“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教师活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日军侵华的原因; 设计意图:用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并通过探究式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侵华暴行 自主学习1:根据教材P133-136,结合时间轴梳理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教师活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评价,引导梳理教材,积极思考并进行总结;自主学习2:根据教材P139-140内容,梳理概括日军侵华暴行?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暴行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学生活动:学生自行梳理教材根据时间轴整理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材梳理日军侵华的主要罪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基本史实的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基本史实的能力;
三、我们的抗争 1、局部的抗争自主学习3:根据教材P135-138,梳理局部抗战时期我们的抗战的主要事件?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探究二:唱国歌感悟歌词背后的历史事件?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探究三: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事变后对”反蒋抗日”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材料一:毛泽东在1935年底分析,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甚至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也有可能抗日。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总结;自主学习4:根据教材P138,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总结,并详细介绍“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抗战宣言书;探究四:对比两次国共合作并完成表格?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分析两次国共合作并进行总结;探究五:阅读两段材料,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理解?材料一: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周恩来选集》材料二: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7.17)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梳理面对日军的侵略,我方的抗争斗争行动;学生活动:根据《义勇军进行曲》对应背后的历史事件;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中国共产党对“反蒋抗日”态度的变化及原因;学生活动:根据教材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学生活动:回顾两次国共合作的基本史实;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抗日民族工艺战线形成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基本史实对比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总结本课内容;学生活动:齐唱国歌;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