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开篇课题,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基本性质。- 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如空气的收集、性质的观察等。- 学生能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环保意识。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教学难点:理解空气成分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空气污染的科学解释。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自然风光,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的地方,如山川、森林等,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美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2. 展示实验:教师预先准备一个装有空气的透明塑料瓶,简单演示“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空气瓶中逐渐熄灭”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好奇心。(二)、新知探究1. 空气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科学知识,定义什么是空气,包括其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2. 空气的成分:通过PPT或实验,详细解释和展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如通过电解水实验介绍氧气,通过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介绍二氧化碳。3. 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生物生存、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空气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三)、实践操作1. 空气质量检测:分组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如观察放置在不同环境(如教室、操场、花园)的空气质量指示卡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差异。2. 气体收集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气体收集实验,如收集一瓶空气,然后讨论如何收集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四)、分享交流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观察结果,讨论空气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问题讨论: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五)、总结提升1. 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定义、成分、重要性以及简单的实验方法。2.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前沿科学知识或新闻,如空气污染的最新研究、空气清洁技术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兴趣。(六)、布置作业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 实践作业: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空气污染指示器,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变化,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空气质量的不良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想法。五、板书设计1. 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2. 空气的成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氧气的性质(助燃性)- 氮气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3. 空气与生活:应用实例4. 空气污染:来源、危害5. 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的措施在板书设计中,应注重图文并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