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问题与答案的思考”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范文5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问题与答案的思考”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范文5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问题与答案的思考”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范文5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指导】
2024 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延续了 2023 年的命题形式只是在材料上摒弃了主观抒情式的论断,以社会真实情境,引导考生思考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立足现实,聚焦人文内蕴丰富。就话题来说,新课标I卷从“好的故事”的一元概念,到“问题”与“答案”的二元思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道作文题目以“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应用下问题解答的便捷性”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设问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反思,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知识探索过程的探讨。
首先,从审题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和潜在信息。关键词包括“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以及“越来越少”。潜在信息则隐藏在设问之中,即科技发展与问题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分析时既看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性,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减少或问题性质的转变。
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这篇作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立意。一是从科技进步的正面效应出发,探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二是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分析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问题同质化、思维惰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在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三是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出发,探讨问题的本质、问题的价值以及问题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在构思时,我们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考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背景下,聚焦“问题”与“答案”设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考生仅仅回答“是”或“否”是不够完整的,命题者真正的意图在于引导考生以此为基点深入思考。因此考生应正面回答考题问题,并结合个人思考,推导出人需要在科技背景下捍卫自身主体性。不过,立意有高下之分,考生若能充分调动问题意识,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更能切中肯綮,将材料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诠释得深刻透彻。
综上所述,这篇作文题目要求我们在分析科技发展与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立意,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参考立意】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
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
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
【满分范文】
1智慧深处,疑问不息
河北一考生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似乎预示着问题的答案总在触手可及处。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否会因科技的进步而减少 答案是否定的。智慧的深处,疑问仍旧不息。信息爆炸非答案尽头,乃新疑之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是永不止步的。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使我们拥有了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但信息的丰富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知晓一切。比如,当我们借助科技实现了太空航行,了解到宇宙的广袤后,“如何实现宇宙跃迁”等新的疑问便接踵而至;又如,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关于其安全性和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等诸多新的问题。可见,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并非是答案的终点,而是新疑问的开端,它激发着我们继续追寻和探索。技术便利掩真知,探求不止方显智。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箴言,犹如北斗星指引我们前行。为人类带来便利的技术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它有时也如同迷雾,悄然掩盖了我们对真相的渴求。养生秘法、生活妙诀层出不穷,但我们必须审问:“这些真的能让我们收获健康与智慧吗 面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我们也要慎思:“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全部真相 ”在技术的浪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笃行真理。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技术的海洋中,探寻到真正的智慧。科技解答旧疑惑,哲学引导新思索。
苏格拉底之语犹在耳畔:“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此言犹如明镜映照出思考与反省之光芒。诚然,科技之舟能载我们穿越疑惑之海,解答世间诸多难题,然而当触及人类精神之核心时,其力量便显得微不足道。人工智能虽能模拟理性之光,却难以触及诗意之魂,无法领略艺术之韵,更无法洞察情感之微妙与深邃。故而,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更应借哲学之翼,审视人生,探寻未知。真正的智慧并非由科技赋予,而是在无尽的追问与深沉的思索中绽放的思想之花、结成的真理之果。在智慧的深处,疑问如高速运动的原子,永不停息,它们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以智慧为舟,在疑问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断追寻真理的彼岸!
2让问题之花绽放于科技枝头
河南一考生
仰观宇宙,科技创新引领我们见证了“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升空的壮阔盛景;俯察万物,人脸识别、无人驾驶、ChatGPT等人工智能震撼出世,丈量着科技发展的无尽边界,解决了人类的诸多问题。然而,人类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创新科技只能帮人类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人类面临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那么,问题之花又将如何在科技的枝头绚丽绽放呢 慎思之,我们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好奇心驱使我们不断探索。
立于广袤的天地之间,人类视野如井底蛙,只见方寸;似夏虫,不知冬天之寒;像盲人摸象,难以洞悉全貌。尽管有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我们得以迅速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涌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代天文学的诸多发现,每一步都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如今,我们面对着量子力学、宇宙起源等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它们不断激发着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明辨之,我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
科技的飞速发展虽然为我们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更多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信息泛滥,真假难辨,我们在海量数据中迷失方向;隐私泄露,账号被盗,我们深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数字鸿沟,社交障碍,我们在虚拟与现实间失去平衡。这些问题远非简单的科技手段所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运用人类的智慧去寻找答案。
笃行之,我们应坚定,不能让科技消磨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的真正目的是解放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在这个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仅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身为新时代青年,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应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心,为科技发展与创新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思考力在科技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让我们以慎思之心面对问题,以明辨之眼审视挑战,以笃行之志磨砺思维。吾辈青年,当以独立之精神催生问题之花,使其绽放于科技枝头,让智慧的芬芳引领时代前行,构筑美好未来!
3科技滋养,破茧成蝶
河南一考生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在科技滋养下,我们真能如想象的那样,让问题越来越少吗 答案并非如此。快速发展的科技为我们解答了诸多疑问,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科技如明灯,虽照亮答案之路,却也衍生了新的阴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探索中的执着。如今,各种智能搜索工具让我们能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网络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我们该如何筛选才能不陷人迷茫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关于就业岗位变化、伦理道德失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些新的困惑与挑战,就像科技之灯下的阴影、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盲目依赖科技。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积极应对这些衍生的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在科技的光芒下实现成长与进步。
在科技滋养下,问题看似减少实则进行着更复杂的蜕变。
当我们使用各种智能设备时,好像很多日常问题都能得到快速解决,实际上,那些隐藏的问题正经历着更复杂的蜕变。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让一些问题在未被充分认知时就被掩盖,比如网络舆论的复杂多变真的只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吗 科技推动新行业兴起,却也带来了新的规则和矛盾,像共享经济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我们还没来得及去解决,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问题并非真正减少,而是以更隐蔽、更复杂的形式存在。我们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才能真正看清背后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在科技海洋中,问题的形式在变,破茧成蝶的探索永不停息。
在科技的海洋中,问题的形式的确在不断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伦理道德等一系列新问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更是成为广泛讨论的焦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新式问题不断涌现,而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将永不松懈,对未知的探索也将永不停息。让我们乘着科技之风,勇敢面对那或显或隐的问题,在时代的浪潮中破茧成蝶;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追寻智慧的无限可能,抒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4圆圈之外
作者:浙江一考生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知识圆圈”理论,大意是,人的知识好比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未知的也就越多。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我们画的圆圈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虽然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圆圈之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圈里的问题。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虽然仅凭有限的人生无法追求无限的知识,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先解决港内的问题,再去探索圆圈之外更大的空间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疑问就越多,但这不是我们放弃求索的理出。因为无知会让我们变得无所畏惧,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不能认清自己知识之圆的形态--这种建立在什么都不懂,却不会认识到自己无知上的自以为是是多么可怕。
知识无限、问题变多,有什么关系!人生代代无穷已,一浪更比一浪高。在时间长河里,人类正是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奋然前行的。活在当下,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正视当下自身的无知,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但圆圈之外,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果没有对圆圈之外世界的向往,何来互联网、人工智能 人类创造这些工具,既是为了利用它们解决现有问题,更是为了以它们为媒介,进一步探索圆圈之外的世界但工具毕竟是工具,其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进化。科技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供答案这一点上,那种以为依靠工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人,是无知可笑的,像得了严重的“中二病”。
虽然随着圆圈的扩大,未知的世界也会扩大,但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持有积极的知识观。孔子虽然始终保持谦虚之姿,但也曾说“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认为,学习者应该达到一种看似无知,实际上却无所不去知的学习境界。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学习者首先便要明确自身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千万不要以为“百度”能“渡”你穿越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
人生就是一场过程充满惊喜、终点尚未可知的旅行。创造工具,追求答案,继续求索,享受旅行中思考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发现圆圈之外的广阔,岂不快哉
5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广东一考生
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
英国诗人爱德华·利尔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
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
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
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