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4道小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根据课内知识,完成1-9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创伤(chuāng) 埋怨(mán) 攒射(cuán) 荷花淀(diàn)B.踯躅(zhú) 哽咽(yè) 浸渍(qìn) 隰(xí)则有泮C、菲薄(fěi) 竦身(sǒng) 伶俜(pīng) 虚实相间(jiān)D.刊载(zǎi) 愆(yǎn)期 葳蕤(ruí) 挈妇将雏(qiè)2.下列各项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立仆 玳瑁 暗然泣下 殒身不恤B.褴褛 惺忪 激愤决绝 桀骜不训C.喑哑 悲摧 迷离惝恍 诵读涵泳D.蹒跚 霎时 字字珠矶 日臻成熟3.下列关于历代诗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属于诗的内容,而“风、雅、颂”属于诗的写作手法。B.乐府诗,盛行于汉代,由当时乐府机关所采集,到南北朝时已不再流行,至唐朝则无人创作。C.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其成熟期在唐代,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范。D.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起源于唐代近体诗,至宋代才出现成熟的作品,故称为“诗余”。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北宋词人,其词风格空灵含蓄、清俊峭拔。《扬州慢》(淮左名都)是他的代表作.C.《迷娘》选自英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致大海》等。D.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生动地塑造了狂人、祥林嫂、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都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2分)①盘飧市远无兼味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③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④皇览揆余初度兮 ⑤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⑥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6.下列词语在两句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②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D.言: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C.相: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 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D.谢:①阿母谢媒人,贫贱有此女 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7.以下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比兴手法,表现婚后主人公情感与生活的变化。D.“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采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早晚勤勉修德。C.“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采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蜀道之难行。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自”字,表现盎然春意与赏春之情。8.下列选项中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B.广有羽翼:形容到处都有帮凶。羽翼:本指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C.明珠暗投:比喻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亦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D.黍离之悲:指物是人非,漂泊他乡的悲思,是古代羁旅诗歌的常见主题。9.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20分)(1)屈原在《离骚》中,以“①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将诗歌情感由壮转悲;接着用“②______,謇朝许而夕替”描述自己的遭遇;又以“③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进行对世俗的抨击;而后以“④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表达出自己的坚定态度。(2)李白的《蜀道难》,诗句长短交错,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______”,也有“又闻子规啼夜月,⑥______”;押韵也富于变化,有“扪参历井仰胁息,⑦______”这样的隔句押韵,也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⑧______”这样的句句押韵。丰富的语言变化,与李白自由奔放的个性相得益彰。(3)杜甫《蜀相》中“⑨______,⑩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4)杜甫《客至》尾联“ ______, ______”从邀邻助兴的内容暗示出宾主脱略行迹、兴致盎然的场面。(5)黄庭坚《登快阁》中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眺“澄江静如练”的一联诗是“ ______, ______”。(6)柳永《望海潮》中“ ______, ______, ______”三句,写湖面上昼夜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描写孙何与民同乐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 ______,吟赏烟霞”。(7)《扬州慢》中,词人用“过”这一领字带出“ ______”,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而眼前的实景是“ ______”,写尽了扬州的凄凉。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0-14题。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咸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甯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余遗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取材于方铭的著作)链接材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10.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屈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对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B.屈原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极具正义性。D.屈原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主张为政以诚。11.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B.屈原的法治思想符合儒家的法治观念,主张重德、循礼、慎刑、宽刑。C.“善法”以德治和礼制作为前提,体现仁心与宽容,支持“疑罪从无”。D.屈原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与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加点词语相关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底线意识”:面对挫折,坚持一心向善不动摇,不妥协;诚实无欺。B.“屈从现实”:表现为对违背原则的现象不敢直言,却竞相曲意迎合。C.“五帝三王”:屈原羡慕明君贤臣之间鱼水相得,意在讽刺楚王昏聩。D.“正义价值”:风气不正,缺少公平性,应追寻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屈原的精神品质,并填写在下面的①-③处。要求:简要概括,格式一致。(3分)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14.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链接材料,概括屈原与孔子在为人为政方面,有哪些相同主张,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小题。或问于余曰:“诗可学而能乎?”曰:“可。”曰:“多读古人之诗而求工于诗而传焉,可乎?”曰:“否。”曰:“诗既可学而能,而又谓读古人之诗以求工为未可,窃惑焉。其义安在?”余应之曰:“诗之可学而能者,尽天下之人皆能读古人之诗而能诗,今天下之称诗者是也;而求诗之工而可传者,则不在是。何则?大凡天资人力,次序先后,虽有生学困知之不同,而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以求诗者也。我今与子以诗言诗,子固未能知也;不若借事物以譬之,而可晓然矣。”“今有人焉,拥数万金而谋起一大宅,门堂楼庑,将无一不极轮奂之美。是宅也,必非凭空结撰,如海上之蜃,如三山之云气。以为楼台,将必有所托基焉。而其基必不于荒江穷壑、负郭僻巷、湫隘卑湿之地,将必于平直高敞、水可舟楫、陆可车马者,然后始基而经营之,大厦乃可次第而成。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即如甫集中《乐游因》七古一篇,时甫年才三十余,当开、宝盛时;使今人为此,必铺陈扬颂,藻丽雕绩,无所不极;身在少年场中,功名事业,来日未苦短也,何有乎身世之感?乃甫此讨,前半即景事无多排场,忽转‘年年人醉’一段,悲白发,荷皇天,而终之以‘独立苍茫’,此其胸襟之所寄托何如也!“余又尝谓晋王羲之独以法书立极,非文辞作手也。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会,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托意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忆,而极于死生之痛。则羲之之胸襟,又何如也!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不然,虽日诵万言,吟千首,浮响肤辞,不从中出,如剪彩之花、根蒂既无,生意自绝,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节选自叶燮《原诗》)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资人力,次序先后 资:给予B.将无一不极轮奂之美 极:穷尽C.夭矫百物,随类而兴 夭矫: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D.使今人为此,必铺陈扬颂 铺陈:详细地描绘叙述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之:而欲其诗之工而可传 亦必先有诗之基焉B.以:不若借事物以譬之 而终之以“独立苍茫”C.而: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D.乎:何有乎身世之感 何异乎凭虚而作室也17.请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将必于平直高敞、水可舟楫、陆可车马者,然后始基而经营之18.作者认为,“欲其诗之工而可传,则非就诗以求诗者也”,意即仅靠研读古人诗歌,自己的诗歌并不能精巧和传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6分)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乐游园歌(唐)杜甫乐游古园崒森爽①,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②,秦川对酒平如掌。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③。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④。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⑤。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注:①乐游园:即乐游原,在长安城南,为唐代游赏胜地。《长安志》载,“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崒(zú):山高危貌。②公子:指筵席主人杨长史。③夹城仗:《两京新记》:“开元二十年,(唐玄宗)筑央城入芙蓉园。”④阊阖:天门。这里借指宫城的正门。詄(dié)荡荡:阔大之意。银牓(bǎng),宫殿门端所愚金碧辉煌的匾额。⑤一物:仇兆鳌注释为酒,沈德潜以为是杜甫自谓。后学者释为一草一木、万事万物。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句,写景由近而远。先写乐游园上,后写乐游园周围,既见地势高敞,又见胸襟开阔。B.“青春”两句,描写皇帝游赏芙蓉园之景,既描绘出园内的优美景色,又彰显了皇家的赫赫声势。C.“拂水”两句,视听结合,写出舞姿的徘徊流连、歌声的凄清悲切,可看作诗人悲凉心境的外显。D.本诗为七言古体诗,用韵随内容和情感变化而变化,虽不似律诗有对仗的要求,但不乏对仗之句。20.诗人咏叹:“只今未醉已先悲”。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悲”的原因。(6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材料一海尔茂: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海尔茂: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娜拉: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大难。海尔茂:喔,象你这么没经验——娜拉:我会努力去吸取。海尔茂:丢了你的家,丢了你丈夫,丢了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娜拉:人家说什么不在我心上。我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海尔茂:这话真荒唐!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娜拉:你说什么是我最神圣的责任?海尔茂:那还用我说?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海尔茂:没有的事!你说的是什么责任?娜拉:我说的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海尔茂: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娜拉:这些话现在我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托伐,我知道大多数人赞成你的话,并且书本里也是这么说。可是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海尔茂: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在这些问题上没有颠扑不破的道理指导你?难道你不信仰宗教?娜拉:托伐,不瞒你说,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海尔茂:你这话怎么讲?娜拉:除了行坚信礼的时候牧师对我说的那套话,我什么都不知道。牧师告诉过我,宗教是这个,宗教是那个。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海尔茂:喔,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话!并且还是从这么个年轻女人嘴里说出来的!要是宗教不能带你走正路,让我唤醒你的良心来帮助你——你大概还有点道德观念吧?要是没有,你就干脆说没有。娜拉:托伐,这小问题不容易回答。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事情我摸不清。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海尔茂: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娜拉: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节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材料二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21.从材料一看,海尔茂用哪些方法来挽留娜拉?可以看出海尔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4分)22.材料二中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请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娜拉“梦醒”的具体内容。(3分)(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造成娜拉“无路可走”的相关原因。(4分)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微写作(10分)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①《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②下面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三幅插图,请结合其中一幅,叙述相关情节。要求:结合有效,叙述准确。《白光》 《阿Q正传》 《明天》③请从李白、杜甫、拜伦、易卜生、鲁迅五位中任选一位,以“赞______”或“叹______”为题,写一段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情感。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24.写作(50分)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①敏感,指感觉敏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敏感的人总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钝感,常与敏感相对而言,意味着反应和心态上的迟钝。日本作家渡边浮一说:“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当下,人们关于“敏感与钝感”的思考不尽相同。请以“敏感和钝感”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②钱钟书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凯罗在《晚歌》中起句“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窗,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推开过无数的窗,但总有一扇窗的打开,打通了外界和你的隔膜,使你发现别样的风景……请以“打开一扇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参考答案1-8.ACCAA BDD9.(1)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固时俗之工巧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愁空山 以手抚膺坐长叹 使人听此凋朱颜(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4)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5)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6)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箫鼓(7)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10.C11.A12.C13.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 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14.①选贤与能。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②诚信为本。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③严守底线。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15.A16.C17.一定会选在平坦笔直高大宽敞,水路可以通航,陆路可以行车的地方,这以后才开始打地基筹划营造。18.①作者首先以一定会选在平坦笔直高大宽敞,水路可以通航,陆路可以行车的地方,这以后才开始打地基筹划营造,高大的建筑才能有条不紊地建成为喻,说明作诗,也必须先有作诗的根基。作诗的根基,就是诗人的胸襟。②然后以杜甫为例,说明杜甫能根据自己内心的情感构思成句,都是因为杜甫有他博大的胸襟作根基的缘故。③再以王羲之为例,进一步证明有胸怀来作为基础,而后才可以写作诗文。④最后作者从反面进行比喻论证,说明如果没有根基(胸襟),即使每天诵读万言,吟咏千首,(你所写的)也都是肤浅空泛的言辞,如果不从胸襟出发,就像是剪裁下来的花朵,根蒂都没有了,生机自然也不复存在,与凭空建造房子没有什么区别。19.C20.①诗人自伤身世,虽然满腹才华却仕途不顺,想到白发日多而功名未就,因此感到悲哀;②诗人感到时局艰难,皇帝出游时声势浩大,但国家却处于危机之中,这让诗人感到担忧和悲哀;③诗人感慨社会现实,长安乐游园作为达官贵人欢聚的场所,诗人却只能独立苍茫自咏诗,这种孤独和落寞也让他感到悲哀。21.海尔茂用哀求、辱骂、道德绑架和宗教信仰来挽留娜拉。可以看出海尔茂是一个自私、虚伪、狭隘、保守的人。22.①娜拉“梦醒”的具体内容是她意识到自己在家中是丈夫的玩偶,没有经济权,只有出走的自由。②社会制度限制:娜拉生活的时代,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倾向于维护男性主导的家庭结构,限制了女性的个人权利和自由。经济依赖:娜拉在家庭中缺乏经济独立,这限制了她离开后的生存能力,正如鲁迅在材料二中提到的,娜拉需要经济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自由。道德和宗教束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往往强调女性对家庭的奉献,这成为娜拉追求个人自由的障碍。23.24、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