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的欧洲文明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面貌。2.难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基础知识(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2.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2)农奴制度①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②自由农民: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集中(1)过程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国王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中古中后期:王权不断加强。(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城市自治(1)背景(2)方式:通过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3.教会专权(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地位: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2)贡献:《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3)衰落: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1453年,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2.俄罗斯(1)基辅罗斯①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②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2)莫斯科公国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③结果: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达标检测1.中世纪的欧洲,某官员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 ”教皇领会了该官员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A.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D.王权极度衰弱2.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享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天主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罗马教权取代世俗权力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3.公元2~3世纪,罗马奴隶主为了保证足够的劳动人手,把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逐渐把部分奴隶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让他们自己经营,向他们征取一部分收成,准许有自己的家室,他们随土地出售而转移。同时期,日耳曼氏族贵族把战俘变为奴隶,微信山城学术圈认为,并非实行古典式的奴隶占有制,奴隶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此外,氏族贵族拥有很多新,亲兵效忠首领,首领给养亲兵。据此可以推断( )A.上古欧洲已由奴隶社会转型至封建社会 B.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C.西欧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封君封臣制度 D.西欧封建制度植根于罗马和日耳曼因素4.1209年,牛津大学因3名教士被英国国王下令处死,便组织近3千人全部离开。1229年,巴黎大学因师生与市民的冲突而整体罢课、迁移,大学由此关闭了两年。这些做法( )A.维系神学精神垄断 B.利于学术自由C.缓和教权王权矛盾 D.反哺城市自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