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本课重点:新中国的法制进程;本课难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地位;知识导航知识点一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新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1)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20世纪90年代以来①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3)中共十八大以来①201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②2020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2)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3)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3)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4)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②形成: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意义: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达标检测1.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2.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大政区人民委员会组织通则》《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妨碍国家货币治罪条例》等法律。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制建设( )A.注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B.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法律体系C.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D.侧重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它体现了( )A.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公民人身权利得到保障C.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立D.与国际实现接轨的趋势4.如图是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对当时全国精神风貌的诠释正确的是( )A.竞争意识、开拓精神 B.艰苦奋斗、无私米献C.积极向上、唯利是图 D.崇德向善、积极进取5.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