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基本内容。2 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基础知识1.国家的宏观调控(1)加强国家干预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措施 ①加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减少国家干预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加强国际协调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②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③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运动的兴起①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知识拓展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评价(1)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2)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3)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习题巩固1.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举措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C.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D.进一步弱化了农业地位2.20世纪70年代,苏联坚持“国防优先”发展战略,尽管在钢材、石油、水泥等传统产品的产量上超过美国,但在电子技术、自动化设备、信息系统方面落后于美国10~15年,在合成材料、计算机及其软件工业方面落后于美国近1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忽视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 B.陈旧观念和僵化体制的制约C.“攻势外交”消耗国家经济实力 D.科研人员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3.1923年,苏联银行对私人企业的信贷投资额占各类企业总投资额的11.5%,1924年为2.0%,1925年为2.5%,1926年为2.0%。在税收方面,私人资本的所得财产税率从1922年的12%,提高到1924年末的35%。这折射出A.私人企业迅速成长为独立经济力量 B.列宁注重用金融手段调控国民经济C.新经济政策在运行中存有内在矛盾 D.工业化加速进行,耗费国家大量资金4.1990年6月,在联邦德国同苏联领导人会晤中,联邦德国领导人果断决定大幅度限制本国的武装力量,答应苏联推动北约改变战略和结构,并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无偿援助和总计100亿马克的无息和低息贷款。联邦德国此举旨在A.消弭苏联的战略威慑 B.尽快实现国家统一C.增强德国国际影响力 D.推动欧盟向东扩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