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
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
基础知识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权巩固与和平外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措施 作用和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 —1953年7月)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铸造了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
2.外交成就
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国建交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主题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建设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实施“一五”计划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政治建设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三、思想建设——毛泽东思想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达标检测
1.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61年4月,西藏各地乡﹣级基层普选开始,百万翻身农奴开始行使从来没有过的民主权利。1965年8月,西藏乡县选举工作完成,大约92%的藏区建立起了以翻身农奴和奴隶为主的基层政权。这体现的原则是(  )
A.信仰自由 B.依法治国 C.改革开放 D.人民民主
3.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4.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