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
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
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
(1)背景: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
(1)经过: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2)意义: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2)措施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背景
(2)概况:1950年10月,中国决定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意义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
(1)内容:“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意义: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联合倡议: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1)措施: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成就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
(1)颁布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知识链接】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③意义: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达标检测
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人大、政府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中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改革开放后
3.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职务的3人由民主人士担任;政府委员中的非共产党人士几乎占一半;政务院从总理到正副秘书长的26人中,非共产党人士就占了14人。其他各部、委、署、院领导人中,非共产党人士约占1/3。这种人员的构成体现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中共与民主党派平等参政议政
C.新中国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5.1954年,中共江苏省委指出,普选工作的各阶段都应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各地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并结合中心工作推动普选。“搞好生产,迎接普选”作为凝聚共识的宣传口号,进一步催生出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爱国模范和先进典型。这可用于说明(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认同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