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程与内涵。
学习难点: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基础知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________盛行。
(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________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________________”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2.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3)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思维点拨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主人。明清之际,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________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益借鉴
习题巩固
1.北宋时期,针对晚唐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一些士大夫提出“文以载道”。此后,宋代文章的议论成分增强,文章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得到强化。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学复兴的影响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崇文抑武的盛行 D.世俗文化的发展
2.清代四川酉阳冉氏土司编纂的《冉氏忠孝谱》在卷首“家规”中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致谨坟墓、慎选婚姻、教约子弟、慎重继嗣”。这些规定反映了(  )
A.儒家学说的官方化 B.门阀士族的影响力
C.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D.官学教育的广泛性
3.《孟子 万章》中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而王阳明将“各适其性”与“随材成就”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孟子与王阳明都(  )
A.关注人的个体差异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4.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5.南宋学者陈亮认为,“夫盈宇宙者无非物”,“舍天地则无以为道”。他主张“霸并用,义利双行”,并痛斥那些“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侥不知痛痒也”。陈亮的这些观点(  )
A.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B.直指程朱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C.呼应了“宇宙便是吾心”的理念
D.体现了广大士人阶层的义利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