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知识点--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背知识点--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必背知识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远古时期: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逐渐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 春秋战国:内迁的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形成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百家争鸣”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源头。
- 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 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
-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佛教逐渐本土化,儒、佛、道交汇融通。
- 隋唐:“三教合一”,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 宋元: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理学;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 明清:明中期后陆王心学广泛传播;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 近代: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主张和而不同。
-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3. 理学: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也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特点:
1.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从远古时期多元起源,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未曾中断,不断传承和演进。
2. 兼容并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吸纳和融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如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等。
3. 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历史背景,不断创新和发展,如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
4. 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政治、道德、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5. 以人文本: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6. 家国情怀浓厚:倡导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7. 强调和谐: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 汉字的传播:汉字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文字的基础,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
- 儒学的传播:儒家的思想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这些地区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准则,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 律令制度: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借鉴,对其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 佛教的传播: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四大发明的外传:
-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改变了欧洲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印刷业发展,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便捷,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 火药:被用于军事,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方式,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变革。
- 指南针:促进了欧洲的航海事业,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16 - 18 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 传教士的作用: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将中国的文化典籍、哲学思想、历史著作等介绍到欧洲。
- 文化典籍:如《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被翻译和传播,引起欧洲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 文学艺术:中国的诗歌、绘画、瓷器等艺术形式受到欧洲人的赞赏和模仿。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古代西亚文化:
- 苏美尔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之一,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太阴历。
- 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等级制度、经济状况和法律原则。其文字为楔形文字,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 建筑艺术:有塔庙等独特的建筑形式。
- 宗教信仰:多神崇拜,对后来的宗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古代埃及文化:
- 象形文字: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文字系统,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一定影响。
- 建筑成就:金字塔、神庙等建筑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宏大的规模,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
- 宗教信仰: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
- 文学作品:包括神话、诗歌、故事等,如《亡灵书》。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古希腊文化:
-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了诸如伦理、政治、自然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 文学:史诗《荷马史诗》,悲剧作品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艺术:雕塑和建筑艺术成就显著,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 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古罗马文化:
- 法律:罗马法体系完备,包括《十二铜表法》等,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建筑:如大竞技场、万神殿等,体现了罗马建筑的宏伟和坚固。
- 文学: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等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 起源:诞生于公元 1 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 教义:强调原罪、救赎和天堂地狱等观念。
- 影响: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对欧洲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巨大权力。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
- 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主张众生平等,强调通过个人的修行来解脱苦难。
- 文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数学:发明了“0”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古代日本文化:
-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政治制度、文字、宗教、艺术等方面借鉴了中国的经验。
- 独特文化特色:形成了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勇敢和荣誉。
- 文学艺术:如和歌、俳句等文学形式,以及茶道、花道等艺术形式。
美洲印第安文化:
- 玛雅文化:在天文、历法、数学、建筑等方面成就显著,如玛雅金字塔。
-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有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和城市规划。
- 印加文化: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和灌溉工程,擅长金属加工。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
- 时间:约从公元前 2 千纪初起。
- 方向:向南进入西亚、南亚,向西进入欧洲。
- 影响:对古代欧亚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国家,推动了印度文化的发展;在希腊地区形成了希腊文明。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 时间:公元 3 - 6 世纪。
- 方向:匈奴人、日耳曼人等不断南迁西进。
- 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如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如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政权,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 印第安人锐减:欧洲殖民者的屠杀、传染病等导致印第安人数量大幅减少。
- 黑奴贸易:大量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
- 欧洲移民:欧洲人移居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格局。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 原住民减少: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导致大洋洲原住民数量减少。
- 移民增多:大量欧洲人和亚裔移民来到大洋洲,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化特点。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特点:移民数量增加,移民类型多样,包括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务移民等。
- 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移入国的文化内涵;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
难民的产生与安置问题:
- 产生原因: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等。
- 面临困境:难民在安置过程中面临着生活条件恶劣、就业困难、社会歧视等问题。
- 国际应对:国际社会通过设立难民署等机构,采取提供援助、推动和平解决冲突等措施来应对难民问题。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 路线: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 贸易商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传入中国。
- 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宗教、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西传。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 草原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北方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
- 西南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商路。
古代商路上的文化交流:
- 宗教传播:佛教、伊斯兰教等通过商路传播。
- 艺术交流: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
- 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的传播。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初步形成。
-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产出大量商品,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全球贸易。
- 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如蒸汽机车、轮船、电报等的出现,使全球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 商品传播文化: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传播,如西方的服饰、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 文化产业发展:电影、音乐、书籍等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和销售日益频繁。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 亚历山大远征: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 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新的成果。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 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 交流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人员往来、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等技术传入西方。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 美国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元文化的特点,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
- 拉丁美洲文化: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 激发了各国的民族主义情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认同的形成。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 战争影响:打破了旧的世界秩序,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 文化觉醒: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文化的民族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 战争冲击: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 殖民体系瓦解:众多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的民族国家,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的官学和私学,西方的古希腊学园和中世纪大学。
- 近代教育:西方近代公立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出现。
- 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印刷书的诞生:
- 发展历程: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印刷术的不断改进推动了书籍的大量生产和传播。
- 影响: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图书馆的成长:
- 古代图书馆:保存了珍贵的文献和典籍。
- 近代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机构。
- 现代图书馆:功能更加多样化,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 起源与发展:从私人收藏到公共博物馆的出现。
- 类型与功能:包括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具有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等功能。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 文化遗产的类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保护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 保护措施:立法保护、设立保护机构、加强国际合作等。
《世界遗产公约》:
- 制定背景: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威胁日益严重。
- 主要内容:确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保护范围。
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
- 其他国家:各自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推动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重要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传统。
- 保护实践:通过记录、传承人的培养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