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程与内涵。
学习难点: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基础知识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①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至隋唐
时段 内容 特点
秦汉 时期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隋唐时期 唐朝佛学繁荣,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辉煌灿烂
(4)宋朝
(5)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③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夏商时期,相信上天和鬼神,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②张载、范仲淹、文天祥和顾炎武等人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③“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①本土性。
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④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价值
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达标检测
1.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 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2.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3.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4.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  )
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
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
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各持见解,著书立说,奔走游说,互相争辩,出现了“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