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基础知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概念阐释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法治(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________”。(3)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儒家 人性善,主张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 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__________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点拨 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 特点 表现秦汉 律令合一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制成《__________》。 (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 律令儒家化 (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_________为量刑原则。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__________唐朝 礼法结合 (1)撰成《_________》,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 (3)提倡礼治,颁行《___________》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定时期 概况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________》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_________》2.基层教化(1)推动因素: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②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过程宋朝 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__________》明朝 ①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 ②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 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___________》,也常引用《大清律例》拓展深化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1)原因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达标检测1.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 )A.重视神权统治 B.关注现实世界 C.强调等级秩序 D.注重血缘关系2.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的山水观是( )A.将山水赋予德行教化作用 B.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C.自然界中的山水都是有灵性的 D.有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山水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4.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 )A.细密而又严苛 B.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C.重刑罚轻感化 D.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5.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 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