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价值引领】当代中国进行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决定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框架构建】【知识拓展】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问题探究】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结合本目,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概括每个阶段法治建设的特点。2、教材P60学习拓展:查找宪法,结合上述内容,谈一谈你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章节顺序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第一章 总纲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国旗、国徽、首都3、教材P56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项目 法制 法治内涵 法制是法律制度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相对于“人治”而言。本质 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一个国家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基本要求 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产生发展 法制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P58史料阅读,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5.教材P59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跟踪练习】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C.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2.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4..“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适应了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科教兴国”的需要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5.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从1964年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他走进水稻的莽莽绿海;头顶烈日,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走遍南方沼泽湿地,苦苦寻觅。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后历经10年磨难,终于培育成功。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2019年9月29日荣获“共和国勋章”。材料从根本上体现了袁隆平A.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B.国际主义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艰苦奋斗的精神6.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这反映了我国A.工业化建设的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一变化体现了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B.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C.只有依靠宪法才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8.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A.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B.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立法从以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摸着石头过河”9.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10.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后,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11.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对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写道:我今年23岁……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潘晓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有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亦有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质”。讨论中《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收到6万多封来信,写信者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讨论持续了整个1980年夏天,到该年年底,才逐渐平息下来。《人民日报》评论员称赞这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请你以当时《中国青年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以“反思与进取”为题,对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写一综评,给“潘晓”们指明宽广的人生之路。(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