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稻麦复种制、五大名窑、印刷业、榷场、纸币、临安、元代大运河、南北分卷制度、门第观念淡化 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宋词、元曲、话本、活字印刷术、《授时历》、《农书》
知识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农业: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相当普及。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2.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商业发展
(1)特点: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表现
4.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的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知识点二 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的变化
1.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2.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
①隋唐时期,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发生了根本改变。
②宋朝科举制度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③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①宋代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服役奴婢更多来自雇佣。
②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4)结果: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内容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
(1)宋词: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
2.艺术
(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2)绘画: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3.科技
(1)三大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2)其他
4.文字:辽创制契丹大字、小字;金创制了女真文字;蒙古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达标检测
1.宋元时期经济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下列史实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有( )
①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②五大名窑所产的瓷器扬名中外
③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④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宋代上层社会嫁娶前,先问的是聘财多少,上层社会之外的婚姻关系亦是如此,宗室贵戚因财与平民联姻也已不是稀罕事。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宗族观念出现松动 B.社会上出现自由婚姻的风气
C.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3.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民间信仰发生重大变化 B.印刷技术发展丰富了民众生活
C.科举制录取人数的扩大 D.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的紧密
4.北宋实行划分坊郭户等的政策。辽州(今山西)“一户开饼店为活,日掠房钱六文”,定为第四等。另一户家业二十七贯文,定为第五等。而两浙路,坊郭户家业不及二百千免输役钱。材料说明宋代( )
A.坊郭户是纳税的主体 B.城市民户普遍贫困
C.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5.宋元时期流行“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变成了“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的变化表明( )
A.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粮食主要产区 B.因战乱破坏,宋到明清江南地区农业日益萎缩
C.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转型为重要工商业发展中心 D.明清时期全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长江中游地区
6.中唐时,“天下”即“以江淮为国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说:“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此言反映了中唐至宋初( )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政治中心移至江淮地区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