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 12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内阁、海禁等
知识梳理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制度的变化
废除宰 相制度 目的 加强皇权
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立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职责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宦官专权 机构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
权力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地方政治制度 (1)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2)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概况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戚继光抗倭 背景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造成巨大破坏
概况 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影响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葡萄牙、荷兰占据澳门、台湾 背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过程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6.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边疆关系
蒙古族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管辖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女真族 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的灭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达标检测
1.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根据材料可知
A.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起源于中国
B.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C.荷兰凭借其火器打败了葡萄牙
D.荷兰凭借其火器打败了西班牙
2.明成祖永乐年间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4.《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
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
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