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重点难点】①一个"变化":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②两个"关键词":"鼎盛"和"危机",即清朝前中期出现"康乾盛世"、疆域稳固;阶级矛盾尖锐、闭关自守。③三个"趋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边疆治理更趋稳固、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知识梳理一、清的鼎盛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2.君主专制的加强奏折制度 形成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中枢秘书机构变化 军机处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 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地方制度(选必1,P6) (1)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格,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3.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意味着清王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北部和西北部 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①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边疆统治的特点①专职机构: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②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③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二、统治危机的初显内部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背景 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表现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背景 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概况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评价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达标检测1.“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禁令,但仍规定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办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通过行商卖给外国人的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但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D.正缓慢地走向对外开放3.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评价清朝某位皇帝“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在位期间曾将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中,史称“摊丁入亩”。下列关于该皇帝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B.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C.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D.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金瓶4.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判断,他赞扬的应是(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