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重点难点】①一个"变化":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实行奏折制度、设置军机处。②两个"关键词":"鼎盛"和"危机",即清朝前中期出现"康乾盛世"、疆域稳固;阶级矛盾尖锐、闭关自守。③三个"趋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边疆治理更趋稳固、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知识梳理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君主专制的发展(1)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实行奏折制度①特点:迅速、机密。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设立军机处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③特点: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4)文化专制: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知识链接】(5)官员管理①考核: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②监察: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3.治理边疆(1)东南:经略台湾。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东北: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①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②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③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以“达赖喇嘛”尊号册封五世达赖,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4. 统治危机的初显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2).表现(1)国内矛盾: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2)中外隔阂: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格约束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拓展秘密立储制度皇帝写下储君之名,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匣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它的特点在于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打破嫡长观念的约束,并彻底排除了统治集团或个人的干扰,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达标检测1.明太祖朱元璋屡次颁布“通番禁令”,清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其共同目的是( )A.实行“闭关锁国”加强专制巩固皇权B.施行“一口贸易”扩大外贸增加财收C.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D.废止“海禁”政策农商并重增强国力2.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权的是( )A.唐蕃会盟碑的树立 B.明设行都指挥使司C.《达赖班禅册封制度》确立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3.乾隆二十四年,颁行“防夷”措施: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规定的行商的商馆中;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4.雍正年间,云南总兵上折说,陛下恩准每年用密折奏报两次,现觐派人送折子一次。雍正帝回复:“并没有限定你每年一定两次,有要奏报的事,怎可拘于两次而不报;平安无事,何必非要凑够两次做什么?” 这说明清朝( )A.消除了土司隐患 B.皇帝个人权力加强C.民意渠道被切断 D.军机处职能被取代5.康熙年间,统治台湾的郑经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清廷也有人主张放弃台湾,认为台湾如遇外敌来侵,难以救援。但康熙坚持设台湾府,结束了台湾孤悬海外的局面。这表明( )A.“天朝上国”观念被打破 B.中国传统朝贡体系瓦解C.统治者国家意识的强化 D.羁縻边疆新模式的开启6.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A.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B.六部行政权的加强C.强化官僚贵族特权 D.行政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