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学习重点: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学习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1.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2.过程: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安庆战役→天京陷落。3.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②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4.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1.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内容(1)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2)民用企业: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3)新式学校: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4)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4.评价(1)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西北边疆危机(1)俄英侵略:英国支持阿古柏趁机入侵,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收复新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2.中法战争(1)爆发: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进程: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1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3)结果: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进程: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重创日本舰队。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4.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但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中国: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其中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达标检测1.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看,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 ( )A.主张学习西方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近代工业2.太平天国制定了烦琐的“礼乐制度”;对诸王及其妻子儿女、亲戚和各级官员的称呼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各级官吏之间,上下的等级界限也十分严格。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追求合理社会秩序B.崇尚绝对平均主义C.认同封建等级观念D.效法西方礼仪制度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4.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