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知识导航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时期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 西汉时,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 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 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后代沿袭,稍有变化。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2)社会治理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②演变时期 内容秦汉 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互相监督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法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为推行保甲制;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举措形式 内容储量赈灾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优抚弱势群体 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宗族救助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出现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特点①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②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③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达标检测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2.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3.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4.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5.《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6.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