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主题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选必1,P24)背景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评价 (1)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2.“预备立宪”(1)进程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②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2)影响:“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上 (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主题二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一、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 关于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 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与教训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达标检测1.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2.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3.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4.近代中国某一报刊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民报》5.如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