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变局与困局:辛亥革命影响下的社会变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壹单元教学主题贰单元核心目标叁单元线索梳理肆单元设计感悟目 录壹单元教学主题源于课标源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叙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指向其带来的“变局”,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革命果实被窃取、北洋军阀掌权说明革命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局”。1.1制定依据基于教材1.1制定依据基于教材内在的逻辑。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欧洲让步,美日领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外来侵略救亡图存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材内在逻辑1.1制定依据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鉴于学术1.1制定依据鉴于历史专著的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朱英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说:“革命是一场突发事件,虽然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但革命之能在1911年10月发生并产生连锁反应,却又是多方因素造成的。正是近代中国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成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孙中山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说: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1页。辛亥革命既是近代以来种种“变局”的产物,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局”。鉴于学术1.1制定依据“武昌起义后,湖南长沙、江西南昌、山西太原、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起义与武昌模式相似,采取了发动新军起义,并联合谘议局立宪派人建立政权的做法;上海则是由革命党人与资产阶级联合起义取得成功的;江苏苏州、广西南宁、安徽安庆、广东广州则是立宪派与地方督抚结合,由原督抚宣布独立后建立新政权。总之,没有一个地方是单凭革命党人一方的力量而取得成功的。”“但由于他们在国内缺乏雄厚的基础......为了推进革命和使革命迅速取得成功,革命党人还自党地利用了旧社会的某些东西。凡此种种,使革命不可避免地保持着与旧社会的种种联系,从而直接影响着革命的成败和社会转型的面貌。”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注定了革命党人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局”,革命后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仍然阻力重重。贰单元教学目标初中基础知识高中认知水平高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实验班学生总体思维活跃,历史知识储备丰富,基础扎实。普通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但课堂积极性高。高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比初中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提高教学的度和面,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本单元的内容对应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的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及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共5课。2.1学情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较为详细,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具备开展深度教学的条件。2.2单元教学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3、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地位,感受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树立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观念。1.时空观念:借助历史地图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联系上单元内容探究革命爆发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2、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的解读剖析事件的根源及影响,从历史的长时段中去感受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进步性,培养唯物史观。3.历史解释:在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支撑下,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受变局中的困局,困局中的新局。4.家国情怀:认识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核心素养核心目标叁单元线索梳理3.1单元课时要目第六单元主题 变局与困局:辛亥革命影响下的社会变迁第六单元课时标题 课内子目第18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2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3.2单元课时内涵解读第18课 辛亥革命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马克思革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教学策略1:以近代中国主要政治派别如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北洋势力之间的斗争、分化组合为切入点,探讨其对辛亥革命及之后历史发展的影响,感悟辛亥革命的复杂性。教学策略2: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受到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是救亡图存斗争的延续,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从中渗透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2单元课时内涵解读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以疾风暴雨般的方式摧毁了旧政权,建立了新制度,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在政治结构的转换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的发展总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进程,新政权无法一下子斩断与旧社会的种种联系......使革命不可避免地保持着与旧社会的种种联系,从而直接影响着革命的成败和社会转型的面貌。——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教学策略3:辩证的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影响。同时,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社会根源,感悟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及革命先辈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珍惜当下的同时树立生逢强国时代,肩负强国使命的鸿鹄之志。第18课 辛亥革命3.2单元课时内涵解读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政治:黑暗:袁世凯、段祺瑞等武人军阀以共和为掩饰,实行封建式强权政治。光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为捍卫民主共和浴血奋战,艰难顿挫,悲歌激越。经济:思想文化:失望:国民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地域分布。希望: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激变:由儒家伦理到民主科学焕新:由资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教学策略4: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全面了解,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后社会秩序重建期间新旧并存、变局与困局交织的时代特征。3.3单元课时主题确立第六单元主题 变局与困局:辛亥革命影响下的社会变迁第18课 辛亥革命 从帝制到共和:辛亥革命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突奔的地火:社会秩序重建中的北洋3.4单元线索梳理19世纪后半期 20世纪初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欧洲让步,美日领头 洋务运动、 民族工业、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经济、军事、教育 →政治) 辛亥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 经济结构 转型为主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政体之变 经济之变 习俗之变 思想之变政治体制 转型迟滞 滞后、虚假 风景依稀似旧年 —社会性质未变,国体之争未休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夹缝中生存,迅速萧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见木不见林 —局限沿海商埠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华民族出路何在?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社会转型危局变局困局新局......单元设计感悟肆章开沅先生说过:我们反思百年辛亥,。所以设计本单元时,从细微处寻找历史,从宏观上审视历史。把本单元放在近代历史的大环境下,感受中外之间、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多重联动。古人云“知人论世”,这个“世”就是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任何时候都要树立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观念。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