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2单元《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2单元《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苏少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打麦号子》
教学目标:
1.感受一领众合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从中感受到浓郁的靖江民歌风格。
2.能用一领众合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通过听、唱《打麦号子》和欣赏《劳动号子》,学生能对号子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紧紧围绕“喜庆丰收”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品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进一步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听、唱、动等多种途径开展艺术活动,以热爱家乡的真情系之,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是民族徵调式,全曲共有24小节。前8小节是按规整的八分节奏进行劳动的呐喊,烘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间8小节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和的旋律在领的旋律上发展而来,基本相同。最后8小节是中间8小节的反复。号子的体裁使这首歌曲的演唱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三年级上册时学过一首《叫我唱歌我唱歌》,也是类似的反映劳动类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我是本学期第一次接手,学生学习习惯好,对音乐课很感兴趣,课堂激情很浓厚,喜欢唱歌,有一定的创造力。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并且能独立理解,解释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就是学生的掌握程度有些参差不齐。本学期我将从音准入手,将学生的演唱水平进一步提高,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当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2.21—22小节的音准,16小节和24小节的变拍子的节奏。
3.领唱与齐唱的互相衔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音阶练习(配合柯尔文手势)
二、复习歌曲《丰收之歌》
师带领学生律动
三、劳动导入,感受体验。
1.师:麦子被收割下来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观看打麦视频)
2.请学生学一学打麦子的动作。
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动作一致一起发力?
3.请学生领喊口号,其余学生做打麦子的动作。
4.引入号子的概念
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让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声,当这种呐喊块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他们的已知经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到号子这一领众和的形式。】
二、学唱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1. 出示歌曲第一部分。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打麦号子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劳动的场景。
(出示第一部分歌词)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参与号子的呐喊会特别激动,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初听歌曲:
师:这是一首靖江民歌。靖江的人民,在田里边干活,边喊着号子,可是光喊还不够他们又唱起来了。你们听(播放第二部分)
3. 介绍号子: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打麦号子》,人们边打麦边喊着号子。因为打麦很消耗体力,所以人们需要用呐喊声来为自己——(加油鼓劲,凝聚力量,消除疲劳)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师领生和、生生互动,生领生和,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号子这一民歌体裁】
4.学唱第二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范唱,分组学习领唱和齐唱部分。
 师生合作 进行演唱
请生说说难唱的乐句
再次合作。引导学生发现两句旋律相似。
跟琴模唱,发现每句问答最后都落在同一个音上。
对比前十六和后十六。唱准确。
跟着钢琴,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演唱第二部分。
5.完整演唱整首歌曲。
1) 老师领,学生和。
提示中间号子的交接。
2)请学生领,并交接给下一位同学。
3)分小组进行练习将打麦子的动作加进歌曲。展示、评价。
三、拓展:
欣赏视频中国新生代选手演唱的《劳动号子》。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与歌曲紧密联系。民歌来源于生活,所以老师今天把打麦号子的歌词改编了一下,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