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说课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努力。二、说教材本节课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四部分内容。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工业化,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维护了国内的社会发展秩序,抗美援朝为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953 年,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思想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三、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和平外交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建立立体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体认知。四、说教学目标1、运用表格形式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的举措。2、通过分析史料,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探究“人民”含义的变化,认识人民地位的提高,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认识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开展外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将本节课划分为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人民政权的建立;第二,人民政权的巩固;第三,人民政权的发展;第四,人民利益的保障。本节课采取视频导入的形式,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迅速切入本节课的内容。任务一:人民政权的建立利用当时人的书信记载、新闻报道,带领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史实。同时引导学生将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放在 1840 年以来的近代史中进行考察,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任务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以《人民日报》1949-1953 年的相关社论为引领,带领学生总结归纳新中国建立后,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所做的努力,使其理解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等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同时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任务三:人民政权的发展利用《人民日报》1953-1956 年关于“一化三改”的报道,带领学生理解通过三大改造发展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事实。同时结合教材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特点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民”含义的转变,知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任务四:人民利益的保障结合教材,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宪法诞生的过程。同时出示《1954 年宪法》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新式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意在维护社会的民主、法制,这在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课后反思: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任。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充分利用《人民日报》等史料进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实现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艰难,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