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立意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历史阶段特征既是对阶段性史实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利于形成历史教学的整体立意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本课依据这一阶段的显著历史阶段特征大“变”革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历史学家钱穆《理学与艺术》中对宋的论断“变”为主线进行本课设计。通过对于这一阶段历史特征的认识,学生能够梳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更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变化和复杂的历史现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课共四目,分别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介绍的是两宋及元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子目介绍了两宋门第观念的变化、社会成员身份变化、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变化。“儒学的复兴”子目介绍儒学的衰落和理学的兴起,及理学的内涵及影响。“文化艺术和科技”子目介绍了两宋及元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相关成果。本课分成四个板块以便于学生理解,但知识点过于零散,不便于学生掌握。在把握本课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我以钱穆对宋的论断“变”为主线,将本课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流变之经济,包括农业之变、手工业之变、商业之变,主要讲解两宋及元的经济之变化;第二部分流变之文化,包括文化、科技、理学,主要讲解了两宋及元文化之变;第三部分流变之社会,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主要讲解两宋的社会变化。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重点在“变”,使学生理解两宋虽然在军事上不敌北方少数民族,但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取得 了巨大成就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内容针对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对宋元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重要的历史史实在初中已学习,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两宋及元新“变”革及影响的内容进行学习,理解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本课教学目标:①通过课本梳理,能够理清两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②通过历史史料,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理学的内容;③通过历史史料,分析社会之变的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济中心南移和理学教学难点社会之变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等方法,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与学案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问我国历史上还有那些阶段也曾经处于大变革时代?教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引出宋朝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一起来学习流变的王朝宋,进入本课学习。 回忆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 以问题为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和兴趣,带入本课学习。一、流变之经济 流变之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1:根据课本梳理宋朝农业有哪些新变化?流变之手工业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2:根据课本梳理宋朝手工业有哪些新变化?(三)流变之商业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3:根据课本梳理宋朝商业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合作探究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越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 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材料二:教师总结: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过程及特征:(1)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基本平衡,且南方渐渐超过北方;(3)宋元时期:南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1)促进海外贸易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推动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南北交通发展;推动南方文化的进步; 根据导学案、课本,找出两宋农业的新变化,并完成自主学习1,2,3;结合材料回顾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导学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夯实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二、流变之文化 (一)流变之文化与科技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4:根据课本梳理宋朝文化与科技有哪些新变化?教师总结:文化下移,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改变了世界!(二)流变之理学合作探究二:何为“理”?“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如何得“理”?如何守“理”?“理学”的影响?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 ——《朱子语类》 材料三: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材料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材料五: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 ——任守愈《朱熹格物致知论》材料六:一老秀才在得知女儿要为病逝的女婿绝食殉节后,鼓励女儿:“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儒林外史》教师总结:理: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类社会中的表现是三纲五常;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守理的方法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影响: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规范社会秩序,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根据导学案、课本,找出两宋商业的新变化,并完成自主学习4;新变化的特点;根据时间轴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理学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学生回答出“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通过时间轴全面认识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理学兴起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历史解释及历史评价的能力。三、流变之社会 合作探究三:宋朝在社会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材料一:“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材料三:“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学生分析宋朝在社会方面出现了的新变革 理解两宋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及历史学家钱穆的话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再用习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寄语结束本课。 总结本课的要点内容,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学反思本课内容多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面面俱到完成本课几乎很难完成;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有所取舍和侧重,对于两宋经济繁荣的原因,我并未涉及;两宋及元的文化与科技并未深入点到即止;侧重在经济中心南移和程朱理学。文化之变经济之变社会之变《中外历史纲要(上)》地图册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宋海外贸易交通图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