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6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政权更迭1.三国时期(1)三国鼎立局面的发展: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各自为政,攻伐不已。曹操 200年,曹操同袁绍在 官渡 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曹操逐步统一北方208年,曹操在_ 赤壁 之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打败,退守北方,并进占河西地区刘备 刘备占据荆州,又取得益州,进而向西南发展孙权 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断向东南扩展(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 曹丕 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221年)、孙权(229年)先后称帝建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3)边疆管理:三国鼎立期间,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巩固了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同时在西 域设 戊己校尉 ,对西域进行管辖。蜀、吴两国则加强对南方边远地区的治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 台湾 的联系。2.西晋时期(1)西晋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被司马氏家族掌控。263 年,魏出兵灭蜀。266年, 司马炎 废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西晋的统治:晋武帝司马炎裁撤州郡军队,州郡重镇改由皇室诸王据守。这些封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财政,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无力掌管朝政,(3)“八王之乱”: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混战,史称“八王之乱”。(4)“八王之乱”的影响:这场战乱持续16年,社会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人口急剧减少,国力迅速衰落。北方内迁的各族乘机起兵反晋。316年,西晋被 匈奴 军队灭亡。3. 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 司马睿 在士族的拥戴下,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朝,史称 东晋。东晋偏安一隅的局面维持了大约一个世纪。魏晋时期, 士族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优势。(2)南朝:在东晋灭亡后(420—589年)的170年里,南方政权先后经历宋、齐、 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 建康 ,史称南朝。4.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在北方建立15个主要的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统称十六国。十六国时期,不同政权之间混战不已,对北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4世纪后期,氐(dī) 族建立的前秦 一度统一黄河流域。383年,前秦最高统治者苻坚强征各族民众南征东晋,在淝水之战 中被晋军打败,北方再次陷于混战。(2)北朝:439—581 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 东魏 和西魏,北齐与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二、民族交融1.各族内迁过程 三国两晋时期,我国西部、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不断内迁西晋末年,内迁山西、陕西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 一半影响 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影响,不断走向交融2. 西域管理西晋继承两汉体制,在西域设置 西域长史 和 戊己校尉 管理军政事务。3. 拓跋氏的发展东汉末年,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族拓跋氏南迁,逐渐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 北魏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建都 平城4.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学习中原文化为中心,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通婚迁都 洛阳意义 改革加强了内迁各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1)原因:西晋后期北方的战乱,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东晋的建立,使南方成为中原人口的主要迁居地。(2)方向:逃向辽东半岛、河西走廊、江南(最大的迁徙方向,近者迁到四川和长江中下游,远的流向两广边地)。(3)规模:约90万人(江南全境人口六分之一,中原总人口八分之一)移民江南。(4)迁徙方式。民间 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形成“侨州”“侨郡”“侨县”官方 东晋朝廷采取“ 侨置 ”办法,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和士族(5)迁徙结果: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原来想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最高统治者,再也无意北返,满足于偏安东南一隅。(6)影响: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人口与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东晋南朝 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进而影响岭南和闽江流域。2.江南开发的表现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 得到兴修,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 江南开发的影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逐渐 南移 奠定了基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